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25年4月1日美國貿易代表署公布「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針對台灣在豬肉、美牛及基改食品的進口政策提出質疑,並要求放寬限制。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針對特定國家增加20~46%不等的對等關稅,其中台灣的稅額為32%。
在這次美國的關稅大戰中,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2025年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中,針對台灣在豬肉、美牛及生技食品(基改食品)的進口政策提出質疑,要求放寬限制,並可能透過貿易施壓影響台灣市場。此舉將對台灣餐飲業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業者若無法妥善因應,將面臨成本上升、供應鏈不穩、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
美國為何希望台灣放鬆進口限制?
根據美國農業部外國農業服務的報告,2024年台灣對美國的農業及相關產品出口總額約為9.35億美元,主要包括烘焙食品(1.87億美元)、海鮮(1.71億美元)、食品調製品(1.67億美元)、園藝產品/切花(6,400萬美元)和非酒精飲料(6,100萬美元)。
美國在食品貿易上的施壓,主要有以下幾個考量,首先提升美國農產品出口,維護農業利益。美國長期以來推動農產品出口,台灣市場雖小,但具有指標性,若能成功開放,可能影響其他亞洲市場的開放政策。美國農業州在美國選舉中具有重要影響力,開放台灣市場有助於穩定其政治與經濟利益。
美國已連續3年占台灣出口總額18%、位居第一!
常年美國為台灣農產出口占比最高之國家,2022、2023、2024年都有約18%的出口總額,顯見美國市場重要性,特定農產品更特別高度依賴,例如鬼頭刀、吳郭魚、樹薯、蝴蝶蘭等。其中鬼頭刀、吳郭魚的外銷總額,美國都分別有約7成的占比,而蝴蝶蘭、樹薯的外銷總額,美國也占了約5成。
農業部統計,台灣2024年對美農產品出口值約8.8億美元,蘭花外銷產值約1.54億美元,出口美國高達6164萬美元,占總出口比率近40%;吳郭魚2024年外銷產值約5776萬美元,出口美產值高達4473萬美元,占總出口比率百分之77%。
但其實2024年台灣自美國進口農產品金額已達到37.8億美元,超過5分之1約21%的進口農產品來自美國,包括牛肉7億美元、黃豆4.9億美元、玉米4.1億美元、小麥3.4億美元、雞肉2.6億美元、蘋果9,114萬美元、調製馬鈴薯8,489萬美元等,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所有的進口雞肉皆來自美國。因此,美國維持了28.7億美元的農業貿易順差。
放寬食品貿易標準僅是關稅大戰的冰山一角
再者降低「食品安全」作為貿易壁壘的影響,美國認為台灣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管理、美牛內臟禁令、學校禁用基改食品等政策不符合科學標準,帶有貿易保護色彩,因此要求放寬,要求台灣遵循國際貿易標準,減少美國農產品進口的限制。
然而食品貿易可能只是談判籌碼,美國可能透過此議題,影響科技、晶片產業、關稅政策等更重要的經貿談判。若台灣拒絕美方要求,美國可能在其他領域施壓,例如半導體供應鏈、關稅優惠等。
餐飲業供應鏈可能受到的影響?
美方的施壓將影響台灣餐飲業的供應鏈、價格結構與市場競爭,若業者未能妥善因應,可能導致的後果,包括因為進口政策改變導致成本波動,若開放更多美豬、美牛進口導致供應鏈結構改變,可能影響價格穩定性。本土豬肉、牛肉若面臨進口競爭,可能價格上漲,影響使用本地肉品的餐飲業者。
若進口限制改變,進口商可能重新調整供應來源,部分肉品供應短缺或價格上漲。美方以貿易制裁或關稅施壓,台灣可能須轉向歐洲、加拿大等地進口,影響餐飲業採購模式。但為了配合增加美國進口的金額提升,就必須要能從餐飲業來消化這些美國肉品。
為降低風險,餐飲業者該怎麼做?
為降低風險,餐飲業者需調整供應鏈策略、強化品牌定位、優化價格結構,確保競爭優勢。除了考量增加美國肉品的採購份額,減少對單一國家進口依賴,例如增加加拿大、澳洲、歐洲豬牛肉採購比例。但同時也要評估如何顧及本土的農業生存,以及與消費者溝通的方式。
對台灣的消費者來說,也可能產生信心下降,市場競爭激烈,若開放美豬,消費者對萊克多巴胺的疑慮可能影響餐廳選擇,部分業者需強化本土食材標示。美牛內臟若開放,燒烤、火鍋市場可能因低價競爭重塑生態,本土業者需強化差異化策略。若取消基改食品標示,可能引發消費者不滿,影響品牌形象與銷售。
標示食材來源更加重要 維持消費者信任並提升食安意識!
標示食材來源,提升消費者信任仍然相當重要,餐廳應明確標示「本店使用台灣豬、台灣牛」,吸引重視食安的消費者。導入QR Code追溯系統,讓顧客能即時查詢肉品來源、檢驗結果,提升透明度。餐飲業者可與台灣豬、台灣牛農牧業者建立直供模式,避免國際供應鏈變動影響採購。
透過產地直送、產銷契作,確保本土肉品供應穩定,降低國際價格波動影響,同時發展「台灣優質肉品認證」,提高本土食材市場競爭力。餐飲業者也可以與農會及農民合作,開發「特色調味、特殊料理」,創造高附加價值產品,針對高端市場,推出「無瘦肉精、非基改、有機食品」等標章,提高附加價值,讓消費者更願意為優質食材付費,減少與低價進口肉競爭。
強調「政府檢驗」泯除消費者疑慮 政府也需平衡台灣牛市場優勢
從餐飲產品與價格策略調整,透過套餐設計,提升高毛利品項銷售比例,吸收原料成本變動的影響。根據進口政策變化,提前鎖定合約價格,確保供應穩定。若美牛內臟開放,可考慮開發特色內臟料理,提高競爭力。另外可以強化真的對於美牛美豬,可以接受的國際觀光客群,開發更合適的餐飲產品。
針對不同消費族群,提供本土肉品與進口肉品的選擇,讓消費者自行選擇適合的價格與品質。若使用美豬、美牛,應強調「政府檢驗合格」、「高品質進口肉品」等標語,避免消費者疑慮。若餐廳強調本土食材,應透過行銷教育,讓消費者理解台灣豬、台灣牛的優勢,避免因價格競爭失去市場。
美國施壓台灣食品貿易政策,主要目的是擴大美國農產品出口、降低貿易壁壘、增加美台經貿談判籌碼。台灣餐飲業者若無法因應,可能會面臨供應鏈不穩、成本上升、消費者信心下降、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
因此,業者應提前調整供應鏈、強化品牌定位、靈活定價、提升資訊透明度,確保在貿易政策變化中保持競爭力,並維持消費者信任,降低市場風險。畢竟對於台灣的餐飲業者來說,面對消費者的需求滿足,才說更重要的長期發展策略。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因應美國貿易障礙評估報告對餐飲業的影響與因應》】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因應川普加重關稅政策衝擊 農業部祭出180億元「3大面向6大措施」因應
▶川普對台重課32%關稅 將對台灣食品出口與供應鏈造成什麼影響?
▶美國關稅新政掀起全球農食風暴:從穀物到牛肉 糧食安全誰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