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國總統川普於台灣時間2025年4月3日宣布將對所有國家課徵10%的關稅政策,預計將於台灣4月5日12時(美國時間4月5日0時)開徵,而針對60個對美貿易逆差大的國家,分別課徵17%至49%的「對等關稅」,其中台灣稅率為32%,則預期將在台灣4月9日12時(美國時間4月9日0時)開徵。台灣受到影響的輸美產品類別也涵蓋食品和農產品。
美國總統川普於2025年4月2日(台灣時間4月3日)宣布,對台灣輸美產品課徵32%關稅,涵蓋所有產品類別,包括食品、農產品、電子產品、機械設備等。目前僅半導體、藥品、貴金屬、能源產品獲得關稅豁免。
民生相關產業如家用電器、電子產品(如電視、筆電、智慧型手機)將因價格上升而降低美國市場競爭力,影響出口訂單與產業就業。日常消費品(如食品、飲料)價格上升,可能減少在美國市場的銷售量。
台灣有哪些食品與農產品受到美國新關稅政策影響?
受到關稅影響的台灣輸美的食品與農產品基本包括:
1、烘焙食品(餅乾、蛋糕):2023年對美出口額1.84億美元。
2、海鮮產品(魚類、貝類):2023年對美出口額1.53億美元。
3、苗木產品(花卉、盆栽):2023年對美出口額6,900萬美元。
4、非酒精飲料(茶飲、果汁):2023年對美出口額5,900萬美元。
5、新興出口水果(如番石榴):剛獲准進入美國市場,市場尚未穩固,關稅提高將影響銷售。
這些產品受關稅影響後,售價將提高,可能導致美國進口商轉向其他供應國,如東南亞或南美國家,進一步削弱台灣產品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
對已在美國營運的台灣餐飲連鎖品牌影響有限,但若企業仍仰賴台灣供應鏈,則可能面臨食材成本上升、供應鏈調整等壓力。若餐飲企業從台灣進口食品原料,如醬料、冷凍食材、特色調味料,這些品項將面臨32%關稅,導致成本增加。
提高關稅將影響在美銷售金額 台灣品牌的供應鏈成本亦上漲
根據農業部「2023年美國農產品進出口統計分析」,針對自台灣進口農產品的主要進口品項,包括調製食品、蝴蝶蘭苗等活植物、麵包與餅乾等穀物製品、珍珠狀等樹薯粉、非酒精飲料、糖食、調製及保藏水果、麵食、其他冷凍魚片、冷凍魷魚。
在美國當地的台灣企業,尤其是那些進口上述農產品或依賴這些產品的公司,將會受到美國關稅調漲的影響。像是麵包與餅乾等穀物製品的影響,例如烘焙品牌在美國有多家分店,主要銷售麵包、蛋糕等產品,若麵包與餅乾的進口關稅上漲,會增加其進口原料成本,影響產品定價和利潤。以穀物產品為主的食品業者若依賴美國市場的進口,將面臨漲價的挑戰。
珍珠粉圓等樹薯粉的影響,例如知名的茶飲品牌在美國有不少門市,若關稅上漲影響了原材料進口,將可能對其經營成本和產品價格產生影響。這些在美國的台灣企業可能需要應對關稅上漲帶來的成本增加,可能會選擇提升產品價格、降低利潤、或轉向其他市場來緩解影響。此外,部分企業可能會考慮在美國本地尋求更多的合作夥伴,或在當地進行部分生產以減少關稅影響。
高成本可能影響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影響利潤空間,物流與供應鏈調整壓力若企業主要依賴台灣進口原物料,美國進口商可能會考慮轉向其他地區的供應鏈。部分產品的進口流程可能因貿易政策變化而受影響,增加營運的不確定性。
是否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或吸收部分成本以維持市場競爭力,需仔細評估。若主要原料依賴台灣,須考慮尋找當地供應商,降低進口依賴度。可能需重新評估美國市場的擴展計畫,並考慮多元化市場發展。
品牌應重新思考產品定價、定位與原料來源
餐飲製造相關企業策略策略則包含價格與成本調整,尋找更具成本競爭力的原物料供應商,以降低生產成本,並重新評估定價策略,調整產品規格以降低關稅負擔。強化品牌價值,將產品定位為高端或特殊市場,如有機食品、高級海鮮,降低價格敏感度。研發符合美國市場需求的新產品,例如健康食品、環保包裝等,以增加競爭力。
餐飲連鎖加盟業因應策略,若是已在美發展的業者,可增加當地採購比例,透過當地食品供應商或其他免受關稅影響的國家取得原料,減少對台灣進口的依賴。例如,部分醬料與調味料可與美國當地食品製造商合作生產。
針對高關稅影響的品項,如特定海鮮、烘焙原料,考慮替代品或當地相似原料來減少進口成本。爭取更有利的運輸與儲存條件,減少額外成本,從關稅較低的第三國進口部分食材,減少直接來自台灣的關稅壓力。
透過提升品牌價值,將產品重新定位為 「高端台灣美食」,讓消費者願意為更高價格買單,降低價格敏感度。例如,台灣咖啡及手搖飲品牌可以主打健康、有機、手作特色,提高附加價值。強化毛利較高的商品如創新特色飲品、套餐組合,來吸收部分成本上升的壓力。
對於特定商品,評估是否適度調整售價,以維持利潤。透過套餐優惠、加購折扣 等方式,讓顧客仍能享受優惠感受,減少價格調整帶來的消費者流失。透過自家網站、App、社群行銷直接接觸消費者,降低對第三方平台的依賴,提高獲利空間。
減少進口成本層層疊加 可開發與美國本地零售通路、電商與外送平台合作
除傳統大型進口商外,積極開發美國本地零售通路、電商平台如Amazon、Walmart Online等,減少中間商層級,以吸收部分關稅影響。利用跨境電商模式,直接銷售至美國消費者,以降低關稅影響。
與Uber Eats等美國當地外送平台合作,擴展外送業務,彌補內用減少的影響。嘗試發展 冷凍食品銷售,讓消費者在家即可復熱享用台灣美食,例如冷凍湯包、手工水餃、珍珠奶茶DIY組合等。
減少對美國的依賴 布局其他國際市場
若美國市場關稅持續上升,連鎖加盟企業可考慮開發東南亞、歐洲、中東等市場,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例如,台灣咖啡及茶飲品牌可進一步布局英國、日本、阿聯酋等對珍珠奶茶需求高漲的市場。
政府除了與美交涉 對出口企業能提供什麼幫助?
而因應對策方面,政府透過外交途徑與美方交涉,爭取食品與農產品減免關稅,如類似半導體豁免的模式。訴諸WTO或區域經貿組織,強調台美經貿關係的重要性,以尋求關稅調整或補貼機制。
提供產業補貼與轉型支持,設立出口企業補助計畫,短期內減緩因關稅造成的價格上漲影響。鼓勵食品、農產品企業進行產品升級,提高附加價值,以減少價格敏感度。
透過政策補貼與行銷資源,鼓勵企業深耕內需市場,減少對美出口依賴加強對東南亞如馬來西亞、新加坡、歐洲、日本與中東市場的出口拓展,分散風險。
此次美國對台灣課徵32%關稅,對食品製造、餐飲連鎖加盟與農產品出口衝擊尤為明顯。政府應積極進行外交談判、產業補助與市場開拓,而相關企業則需加強品牌升級、成本控管及銷售通路多元化,以降低關稅對營運的影響。唯有政府與企業共同努力,才能在貿易變局中找到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本文獲王福闓授權刊登,原文標題:《2025年美國對台灣徵收32%關稅——民生、食品與農業與餐飲連鎖加盟影響與因應建議》】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美國關稅新政掀起全球農食風暴:從穀物到牛肉 糧食安全誰來買單?
▶川普重返白宮!對台灣連鎖餐飲品牌進軍美國市場是機會還是挑戰?
▶你有優質的產品卻沒有拓展海外市場的管道嗎?加入美國聯邦政府採購案、縮短你進軍美國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