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聯福利中心於2025年3月28日宣布將大潤發改名為「大全聯」,預計2025年第3季完成Logo更換及會員整合。全聯如此直覺的更名,背後隱含什麼樣的經營策略佈局?

2021年10月22日,全聯福利中心宣布收購大潤發流通事業股份有限公司95.97%的股權,交易金額約新台幣115億元。此次收購包括大潤發的自有土地、建物、門市經營權及自有品牌。全聯董事長林敏雄表示,將以雙品牌模式經營,大潤發名稱將予以保留,原有團隊也全部留用。

但就在併購台灣大潤發兩年多後,全聯福利中心於2025年3月28日宣布,大潤發將升級「大全聯」,引發熱議。

大潤發改名為「大全聯」的兩大主因

針對大潤發改名的猜測,其實從收購開始,就不斷有網友提供眾多不同有創意的建議,例如「全聯發」、「聯發福利中心」、「全聯大發」、「全民發」、「全發福」、「發福中心」「請支援潤發」等幽默提案,不外乎,都還是保留大潤發的發字做延伸,但最終全聯給出的答案是「大全聯」。

全聯很簡單地給出一個答案是「簡單好記」,但我在想,或許這背後還有更多延伸的策略考量,主要兩點:

1、降低大潤發的印象:

以網友的幽默提案來看,不外乎一般人還是會圍繞在大潤發的發字做提案,也作為對於大潤發品牌的主要記憶點,那對全聯來說,要做到完全的掌控,當然還是盡可能地降低大家對於原始大潤發的既定印象,完全性地拉掉「發」字的記憶是合理的。

其實也延伸到原本大潤發的吉祥物「發仔」的去留,很明顯,在大潤發改名為「大全聯」後,發仔也自然而然地沒有了存在空間,畢竟品牌名稱已經甚至沒有了「發」字。全聯也就順理成章地可以不需要繼續養這個吉祥物,而讓福利熊跟他的水果探險隊來主導這個屬於全聯的量販品牌。

全聯福利中心的福利熊(左)和大潤發的發仔(右)曾在活動中同台尬舞,在大潤發改名為「大全聯」之後,吉祥物發仔恐將退場。(圖片來源:全聯提供)

2、品牌延伸意義:

就品牌延伸性來說,叫「大全聯」更直觀地可以做全聯福利中心作為超市的延伸,規模大一點量販體系的全聯就叫「大全聯」,那未來是不是會有規模小一點的便利商店體系的全聯就直接叫「小全聯」,甚至長出「迷你全聯」這樣的商業模式,也就是說,將品牌名稱運用IP操作的原理原則,去做延伸與拓展,更加好記,也為未來的拓展打好基礎。

連鎖品牌經常使用延伸命名模式

就餐飲業來說,這種用規模或型態來直覺命名,延伸既有品牌也是時常可見,像是王品集團的石二鍋,就發展出了小一點屬於美食街規模的「12mini」,也是取用了原本品牌石二鍋的首兩字去做創意發揮,延伸出小店型12mini。而瓦城集團的泰式麵食館「大心」也推出美食街店型的「大心Express」。

在零售的部分,全球市場來看也很常見:泰國的大型零售商Big C推出了「Mini Big C」店型,這些小型店鋪主要位於都市區,提供便利的購物選擇。台灣的OK超商在2018年推出「OK Mini」店型,這些微型便利店利用物聯網技術和智能販賣機,設置於醫院、學校、捷運站等地點,提供無現金交易的便利服務。美國的Giant超市推出了「Giant To Go」便利店,提供快速餐食解決方案,包括熟食和即食產品。加拿大的Needs Convenience連鎖店在部分地區推出了「Needs Convenience Plus」或「Needs Convenience Extra」店型,提供更多元的產品選擇。

運用這樣的加上mini、express、extra、to go、都是跟加上大或小一樣的邏輯,以既有品牌延伸,去強化既有品牌的知名度,又能在店格上做到差異化。

OK mini號稱「全台最迷你的便利商店」,是OK超商深入全台每個需要便利商店角落的重要關鍵。(圖片來源:OK超商提供)

未來會有超商店型的「小全聯」嗎?

有了量販體系的「大全聯」那怎麼會不發展出便利商店體系的「小全聯」呢?但提到「小全聯」之前,順道一提,全聯從2018年開始,也發展了「全聯mini輕超市」,設立信安店、建國路北店、文山華固店、新竹竹北店等四家店,面積大約80~100坪,販賣品項比正常門市縮小一半,大約3500到4000項,主打生鮮、快速消費品以及多樣化熟食,像是現烤麵包、咖啡、烤地瓜等都能買得到,讓上班族或是小資可以下班後可以就近採買。

但自己發展總是相對慢速,在資本市場來說,併購是最快速且合理的一條路線,當然這還要看公平會是否認為不同的零售體系是否算是壟斷,但超市都可以順利併購量販,超市再併購個便利商店,應該合情合理吧。

先撇除統一的7-11這聽起來就不太可能,再來台灣全家目前看起來還是有45%股權在日商全家便利商店,可能性也相對低,雖然全家一樣有個全,轉換起來似乎很順暢。這樣看起來,應該就是萊爾富與OK了。

以萊爾富來說,至2023年10月,萊爾富便利商店的主要股權結構發生了變動。​原本由光泉汪氏家族持有的股權已全數轉讓給聯邦集團旗下的聯禾公司及其關係企業,包括全成等四家公司,合計取得了萊爾富70.27%的股權。 ​因此,聯邦集團成為萊爾富的主要股東,並主導其經營權。​此外,其他登記在案的大股東還包括智冠國際投資、十二藍運通、立亞米酒貿易等公司。這就要看現在萊爾富對聯邦集團來說,是否有其戰略意義價值,又或者能夠出售獲利更有意義,不外乎對聯邦來說,便利商店通路的高人流對聯邦銀行來說或許有其意義在,但經過這一兩年的經營,是否有獲取其想像中的效益,就靜待觀察。

OK便利商店目前全台店數約850家店,甚至低於全聯,看起來不是很可口,如果要拿OK,那目的應該會是重啟當初OK與美國Circle K合作的邏輯,還有機會串聯海外資源,延伸東南亞的資源,讓全聯的零售體系再往其他國家發展的踏板,聽起來會讓OK可口一些。

總之,全聯將大潤發更名為「大全聯」算是非常不意外的一件安排,更可能拓展出未來更多「小全聯」的可能性。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統一、全聯兩大霸主催生的新零售生態圈!疫後零售業要守住這新3大戰場!
強強聯手商業利益更高!一張圖看懂零售通路與電商集團的「點數經濟」
台灣零售業規模4.8兆元創新高!5大千億業績集團是誰?圖解「電商+實體」版圖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