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品產業牽涉的不只是食品本身,它是一個產業也與經濟、社會、農業有關係,需要整體的考慮才行。在過去的食安事件發生,只要一遇到問題就修法,但這些立法或修法過程,並沒有想要「解決問題」,而只是想要「處罰業者」。
口述=孫寶年 (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理事長 )
整理=陳韻竹
立法執法考慮更周延 食安才會更好
在過去的食安事件發生,可以看到只要一遇到問題就修法,至今已經修改超過10次以上,但一直都沒有清楚的邏輯。很像是生病了就買成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真正的問題並沒有被找出來加以解決,我覺得這種急著想要遏止一件事情的心態,其實太過匆促因而考慮也不那麼周全。
食品產業牽涉的不只是食品本身,它是一個產業也與經濟、社會、農業有關係,需要整體的考慮才行。以分廠分照來說,美國添加物協會專家來台時表示,美國根本沒有分廠分照這種規定,台灣以有形的門牌、廠房來區隔,但美國是以產品品質與規格去區分,當然後者在管理上是比較麻煩的,因為需要能掌握規格怎麼訂定、檢驗方法等。
就因為分廠分照規定,可能在台灣本來能合法製造食品原料的優良廠商,因無法符合新規定,已經有部分選擇放棄食品市場,相對來說有些原料恐怕未來只能仰賴進口,且別忘了國外並無分廠分照這條法規,因此在管理上仍舊只能要求國內廠商,卻引進不符合「分廠分照」國外廠商符合品質與規格的產品,其實有些互相矛盾之處的。
此外這些立法或修法過程,並沒有想要「解決問題」,而只是想要「處罰業者」,因此只是不斷的加重罰則。雖然罰則不能輕到不痛不癢,但其實當罰則過高到某種程度,做錯的業者根本賠不起只是倒閉了事,如此只有擴大社會問題。
資訊交流與客觀溝通 找出解決之道
經歷了幾次重大事件之後,不管是整個媒體、產業、消費者都非常的關注食安,但這種關注有好有壞。如果關注加上足夠的知識就非常的好,因為這樣我們可以選擇吃到更安全的食品,但相反地來說知識不夠就會造成更多的恐懼與害怕,當媒體與消費者對事情不夠瞭解,就會延伸了很多想像,我們明明可以安心吃的東西,卻因此開始感到害怕。
我覺得過去一年裡,食藥署改變蠻多的,譬如在對於不正確資訊甚至謠言的釐清上,食藥署都會主動發布釐清說明,不會再讓謠言任意擴大,避免民眾過度恐慌。但相對來說可以更進步的部分,食藥署寫出來的內容太公文式、不夠有親和力,需要加以轉譯成民眾可以理解的,才能讓溝通效果更好。
科學基礎的專業看法,透過共同討論與努力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也才能讓立法後的規定能夠落實執行。
降低檢驗成本 聯合產業共同提升
目前政府的食安政策十分重視「檢驗」,對於檢驗能否改善食安各方都有說法,我認為檢驗很重要是沒錯,但是應該藉由不同認證或管理制度加以整合,以達到節省檢驗成本、時間與精力,譬如經過CAS優良食品標誌或TQF標章認證的,某些部分是否可以加以考量,不需要再重複檢驗與查驗來增加廠商的負擔。
又或是在通路業者的部分,多數通路業者也會要求食品製造業者,必須配合提供食品安全的管理與檢驗等,若是經由合法標章認證過的結果,是否可以採認,若能足以作為依據,製造業者、原物料供應商就不需要再為了配合不同通路提供檢驗資料,疲於奔命。
此外針對中小型食品製造業者,有許多根本只是為了檢驗而檢驗,不僅不清楚自己的產品應該檢驗什麼項目,也看不懂檢驗出的結果數據,因此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便提供相關的輔導與協助,依據風險分析讓業者了解應該檢驗哪些項目,檢驗完成後也有類似健檢的服務提供諮詢。
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也結合通過食藥署認證的檢驗單位,與自設實驗室的大型食品業者,提供專業的檢驗服務之外,也是讓投資了許多檢驗人員與經費的大型業者增加業外收入。整體來說是對於食品產業自主管理與大手牽小手的拉拔作用,共同提升食安的水準。
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 孫寶年 理事長
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食品科學博士,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講座教授,專長食品化學、水產加工化學、水產蛋白質。從事食品相關教學研究數十年,接手改革目前的TQF台灣優良食品發展協會,希望提供食品產業更專業的輔導協助。
延伸閱讀
▶政府放寬「雞蛋芬普尼殘留量」你接受嗎?數據如何制定的?
▶英國女王討厭吃大蒜?英國皇室的飲食秘辛大公開
▶跟風無麩質飲食?小心提高糖尿病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