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蕭琮容
一般來說,拿進口新鮮水果冒充本地產的情況不多。進口價格通常高一點,國外種植的品種跟台灣生長的品種也有差異,或是進口品乃是台灣需求缺口。所以冒充的情形並不大會發生。
以104年統計截至目前為止,前五十名進口農產中,水果入榜的有:蘋果、奇異果、櫻桃跟葡萄。奇異果跟櫻桃因為台灣無生產,自然沒有冒充的問題。進口葡萄跟台灣本地葡萄品種基本上完全不同,台灣鮮食葡萄市面通常只見巨峰葡萄,我們進口的多是美國智利等地紅地球葡萄、各色無籽葡萄,日本雖然也有巨峰葡萄,但是價格太高,完全沒有冒充成台灣產品的必要。
水果電商知果堂負責人許哲瑋指出,他近來就發現,一些風景區路邊攤販售的「蜜蘋果」是由等級低的南非進口小蘋果偽裝的,「台灣沒有蘋果使用這樣的黑色泡棉托盤來包裝」。
圖說:冒充成台灣高山蜜蘋果的南非小蘋果 (提供:許哲瑋)
台灣的蜜蘋果,最早在福壽山農場試種出現。民國53年,福壽山農場即成功種植出富士蜜蘋果,後於民國74年起,陸續由日本引進改良後品種進行園相更新並採行矮化栽培。蜜蘋果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將蘋果切開來之後,可看到果肉中呈現半透明的「蜜腺」,這是水果因應寒冷的天氣將果肉轉化成糖分的結果。現在不管是福壽山、還是梨山的中高海拔蜜蘋果,都是難得的珍品,脆口,甜度可達16~17度。
蜜蘋果的外觀特點是,個頭不大,果形通常沒那麼整齊渾圓、果皮花紋顏色斑駁。南非進口的小富士,如果等級不高,剛好跟蜜蘋果外觀十分相像。而蘋果不切開,就看不到蜜腺的紋路,就有了作假的機會。
像這樣低等級的南非蘋果,一斤不過40~50元,而蜜蘋果價格則要一斤130起跳,價差可達三倍。消費者在支持本地優良農產時,莫貪小便宜,可透過上述的包裝資材使用差別、以及請老闆切開試吃當做分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