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不少豬肉被稱作「霜降豬肉」。這裡的霜降,是形容肉的油脂紋路分布細小均勻,就像是降霜或是大理石,最早是日本人用於形容牛、肉的說法。台灣人應用於美稱豬肉, 常被這麼稱呼的部位有:臉肉、嘴邊肉、兩頰肉、二層肉等等。台灣也稱作「菊花肉」、「雪花肉」。

養豬在台灣可說是歷史悠久,西元前4000年,居住在台灣的南島語族就已經開始畜養豬隻的考古記錄。直到今天,豬,在台灣原住民各式各樣重要的生命儀禮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婚禮、豐年祭絕不可缺。

現在臺灣人吃的豬,早已不是野豬馴養的大小長鼻豬、小耳豬品種。漢人移民從東南沿岸帶來「桃園豬」、「美濃豬」、「頂雙溪豬」的品種,至今在這幾處地方都還可以買到這些地方聞名的「土豬肉」。日治時期,日本人引進「盤克夏」雜交本地種,到了戰後,洋豬約克夏、杜洛克、漢布夏、藍瑞斯大量引進台灣。因此當前台灣的商業豬種佔有率以洋豬領先,但相關畜產單位也在積極研發以肉質美味作為訴求的台灣黑豬新品種。

說豬肉是我們餐桌最為熟悉的肉品也不為過。台灣人喜愛將豬肉將碎肉加入香料及調味,塞到腸衣內,風乾就是好吃的香腸。不少消費者對肉製品添加亞硝酸鹽聞之色變,是因為肉製品添加亞硝酸鹽是必要的,因為可抑制肉毒桿菌的滋生,也會給肉品添加緋紅的色彩。做好的香腸肉品是肉毒桿菌喜愛的厭氧環境,雖然不一定有肉毒桿菌滋生,但是一旦有,易引起食物中毒,不可不慎。

參考資料=台灣畜產種原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