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苗改場)為推動2040年農業淨零政策方針,執行農業部「菇蕈介質多元循環利用之產業示範推動」計畫,為新社地區菇蕈永續生產共盡心力,涵括使用後菇包介質燃料化、肥料化利用與串接種苗場自營玉米採種工作,形塑可推廣農業循環生產體系。此外,種苗場也進行內部人員淨零排放議題有關專業人力培訓,包括ISO14067(產品碳足跡)及ISO14064-1(場域碳盤查),引領綠色消費與綠色生活。
整理=吳宜錡
農業部種苗改良繁殖場(簡稱苗改場)為推動2040年農業淨零政策方針,執行農業部「菇蕈介質多元循環利用之產業示範推動」計畫,為新社地區菇蕈永續生產共盡心力,涵括使用後菇包介質燃料化、肥料化利用與串接種苗場自營玉米採種工作,形塑可推廣農業循環生產體系。
苗改場為推動2040年農業淨零 執行農業部「菇蕈介質多元循環利用之產業示範推動」計畫
苗改場表示,為合理評估整體循環生產體系潛在的環境效益,滾動式進行各個再利用場域製程及產品所能貢獻減少排放效果,而源頭菇蕈栽培亦需要有適切的生產排放評估,因此以計畫合作對象「天下第一菇農產行」生產的杏鮑菇為標的,進行周年生產活動數據蒐集,並委託第三方輔導單位「國立成功大學產業永續發展中心」協助完成產品碳足跡盤查。
從「搖籃到墳墓」概念分段執行碳足跡盤查!「製造生長」階段碳排放量達81.13%最高
苗改場指出,杏鮑菇產品碳足跡盤查是依據環境部公布的「雜糧及蔬菜(菇蕈類歸類為蔬菜)」產品類別規則(PCR)進行,以「搖籃到墳墓」概念分段執行評估,盤查結果顯示,天下第一菇農產行生產的「400g袋裝杏鮑菇」總排放量為2.1245kg CO2e,各階段排放比例依序為製造(81.13%)、原物料(16.55%)、使用(2.32%)、廢棄(0.01%),配銷因採自行載運,車用柴油排放併入製造階段,不重複採計。由於杏鮑菇需經過20日的25℃恆溫栽培,製造階段60.6%設備用電及6.15%冷媒逸散為最主要排放熱點,後續種苗場也將繼續輔導業者申請產品碳足跡查證,與向環境部申請碳標籤。
苗改場以合作對象「天下第一菇農產行」生產的杏鮑菇,採「搖籃到墳墓」概念分段執行碳足跡盤查。(圖片來源:苗改場提供)
以「天下第一菇農產行」鮑菇產品碳足跡盤查結果為例,以「製造生長」階段碳排放量最高,約占總排放量81.13%。(圖片來源:苗改場提供)
此外,苗改場也進行內部人員淨零排放議題有關專業人力培訓,包括ISO14067(產品碳足跡)及ISO14064-1(場域碳盤查),做為農企業陪伴輔導低碳轉型,繼續引領綠色消費與綠色生活。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雜糧栽培導入農機除草耙 省工減碳、提升耕作效率4倍以上!
▶農畜產業不能再迴避的3大痛點:碳排放、用藥殘留、廢棄物污染
▶【碳排放】放棄吃肉、降低食物里程不是減碳的終極解答!農畜生產應從土地吸碳加強「碳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