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廖一久教授在1978年成功研發虱目魚的人工繁殖技術,解決了虱目魚苗來源不穩定的問題。此次突破性成果使虱目魚養殖不再依賴捕撈,為全球水產養殖帶來革命性進展,也讓漁民免於冒險捕撈,提升養殖效率與安全性。

撰文=曹銘宗(台灣文化偵探)、盧靖穎(虱目魚女王)

人類養殖虱目魚有數百年歷史,最重要的魚苗來源,都依賴在海岸河口撈取,可說是看天吃飯,直到晚近才由國際團隊成功研發人工繁殖魚苗的技術,其中的重要人物是台灣水產養殖學者廖一久。

對台灣水產養殖有巨大貢獻!中研院院士廖一久研發人工繁殖草蝦苗、烏魚苗

廖一久是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終身特聘教授。2024年3月,他在海洋大學接受本書作者專訪,講述1978年他在菲律賓參與研發虱目魚苗的經過。
廖一久出生於1936年,早年留學日本東京大學專攻水產養殖,1968年取得農學博士學位後,返台擔任農復會水產養殖研究計畫研究員,有心藉由水產養殖提供便宜的蛋白質,以改善全球的糧食問題。他先後研發了人工繁殖的草蝦苗、烏魚苗,對台灣水產養殖有重大貢獻。

虱目魚苗長年面臨來源和數量不穩定問題

虱目魚苗來源不穩定及數量不足的問題,一直是菲律賓、印尼、台灣等養殖國家共同的困擾。因此,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Organization,FAO)在菲律賓中部班乃島(Panay)怡朗省(Iloilo)南部海岸小城蒂格巴萬(Tigbauan)的「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Southeast Asian FisheriesDevelopment Center,SEAFDEC),召集了跨國的水產養殖專家,進行人工繁殖虱目魚苗的研究。

他們從海中捕捉成熟的野生虱目魚,雖然曾孵化出魚苗,但三天之內就死亡,未能完全成功。

為何選擇在菲律賓進行人工繁殖虱目魚苗研究?

1978年,當時擔任台灣水產試驗所東港分所長的廖一久,接受菲律賓「東南亞漁業發展中心」主任Dr. Miravite的邀請,前往該中心加入國際團隊研究,結果成功培育了虱目魚苗,創下全球首例。

人工繁殖虱目魚苗的研究,為什麼不在台灣而在菲律賓?主要原因是種魚的來源,虱目魚要長到4至5年、超過1公尺才會性成熟,在台灣海域很難捕捉到活的、性成熟的、公母都有的虱目魚,以提供研究所需的「種魚」。

成功培育虱目魚苗 讓漁民不需再冒險在沿海搏命

當年廖一久請假前往菲律賓主持研究,參與的還有日本、菲律賓、泰國等國的專家學者。他抵達之後,就一直在等待種魚,當地人員在海中設了定置漁網,等待符合種魚條件的虱目魚入網,等了快一個月,才終於等到。

廖一久回憶,當時母魚卵巢飽滿,先注射荷爾蒙催熟,並進行採卵、授精,等魚苗孵化出來後,再餵食調製的飼料,經過一個月的成長,終於確認培育成功,總共有2589尾。

廖一久成功培育虱目魚苗,讓人類的虱目魚養殖踏出革命性的一大步。他說,未來漁民將不必再冒生命危險到沿岸海域與巨浪搏命。

內容來源:《虱目魚的身世:從台灣到世界,從產地到餐桌的完全考察》,貓頭鷹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印尼、菲律賓、台灣為虱目魚養殖三大國!各國命名反映當地文化
「虱目魚」又稱做「南台灣人的家魚」?命名跟鄭成功有什麼淵源?
在菲律賓當國魚、靠牛奶肌稱霸東南亞!台灣養殖史達500年的虱目魚 你到底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