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無論是基因改造或非基因改造作物,都可能因散裝運輸有散落的風險,然而如真有基改作物掉落到路面上、長出自生植株,這也不能稱作「污染」。
撰文=劉宜叡
2016年10月3日《上下游》〈路邊捕獲基改豆─基改種子落地生根〉調查報導專題,以及2018年6月22日〈路邊再度捕獲基改豆!日本研究者二次來台調查,驗出基改發芽黃豆〉一文皆指出,台灣進口的基因改造大豆和玉米,從港口運輸到各地工廠時,不少基改種子從卡車上落地後發芽、結莢,直指這些掉落的基改作物可能落地生根,潛藏花粉污染,當花粉飄散甚至結實而污染其他作物的可能性,因此基改作物落地具有自生的嚴重性污染風險(註:本文所討論的「污染」指的是基改與非基改植物是否會產生雜交,進而妨礙到台灣非基改植物生長之討論。非指基改種子是否會影響「衛生安全」的污染疑慮)。
《上下游》文章引起不少迴響,卻有幾點尚仔細琢磨,《食力》列出以下幾點進行討論:
基改種子發芽是不正常現象?基改穀物種子落地就會「污染」土地嗎?基改穀物的散落是否會「污染」台灣非基改作物、影響生態多樣性?
基改穀物種子跟非基改種子一樣,本來就會發芽!
《上下游》表示:「撿到的路邊基改黃豆、基改玉米經實測有發芽生長能力」。但事實上,基改榖物種子,本身跟非基改榖物種子一樣,既然是種子、本來就會發芽生長。
此外,基因改造技術是針對特定基因性狀做改變,例如抗除草劑基因或抗病蟲害基因,並不是基改過後,種子就不會發芽。再者,為避免長途運輸過程中因溫度、濕度不穩定導致發芽,顧及食品安全問題會使用抑芽劑處理種子,但本身還是具備發芽生長能力。
《上下游》的基改專題中只以發芽黃豆的照片貫串全文,不免讓讀者會有掉落在土地上的基改黃豆已到處發芽生長,甚至非基改植株也變成基改植株的錯覺。
產業運輸道路掉落的是基改種子,不管怎麼查驗一定含基改基因!
《上下游》提出質疑,「這些掉落的基改種子,是否可能污染台灣農地?飼料貨車路線途經農田,基改污染風險需正視!」並且將路邊拾到的黃豆及玉米種籽,送到種苗改良繁殖場檢驗,或是試紙快篩,檢驗結果全部是基改黃豆、基改玉米。
但其實,這樣的檢驗結果不能代表台灣原生作物的基因就將要被「污染」了,更何況台灣本就運進基改黃豆、基改玉米種子,在這些產業道路上所拾獲掉落的基改種子、再去查驗,當然一定含有基改基因。
不過,基改穀物種子落地就會「污染」土地嗎?台灣是已開發國家,車輛所行經的道路多為柏油路和水泥路。就連小學生也都知道,一顆種子要發芽,泡泡水就可以,但是如果要長成一棵植株,那需要有土壤的協助。簡單來說,散落在柏油路上的基改種子,可能因為雨水而發芽,但是要在柏油路上長成一顆植株,其實非常困難!
台灣進口十多年的基改玉米及黃豆,這些穀物從港口分裝至卡車上後,連夜奔向各大工廠,穀物在馬路上運送了十多年,幾乎每週都有船運進港。如果散落在運輸道路上的穀物都可以長成植株,我們應該天天都可以在大馬路上看到一株株的玉米及黃豆才是。
從植物傳宗接代的方式,看「基因污染」一事!
如果你的擔心是:「這些基改玉米及基改黃豆,可能會與台灣的原生種進行雜交,那台灣原生種的玉米及黃豆就有可能帶有外來植株的轉殖基因。」要解決上述的疑慮,首先要了解,一株植物擁有雄蕊和雌蕊,當雄蕊上的花粉掉到雌蕊柱頭上,一旦授粉成功就會結成種子、果實。然而每種植物的生理構造不同,這也導致產生不同的授粉方式。因此必須將黃豆和玉米分開來談論,了解各自是怎麼孕育出下一代。
黃豆是「自花授粉」,雄蕊、雌蕊長在隔壁,因此同一株的花粉會直接掉到自己的雌蕊上,使得子代的基因跟父母的基因是一樣的。且黃豆的花瓣構造會擋住外源干擾,使得黃豆更不容易受外來基因影響。也就是說外源基因「污染」此事發生在黃豆上機率微乎其微,再加上台灣雖有原生種的黃豆,卻不具食用價值,反而是目前台灣種植的非基改黃豆品種多是國外引進改良。
玉米是「異花授粉」,雄蕊、雌蕊兩者的距離遠,雄蕊的花粉會跑到別株的雌蕊上,產生出異於母代的子代。簡單來說,藉由花粉將外來基因混入其他玉米植株中是有機會的。你會說,這下我們該擔心玉米有「基因污染」的可能了吧!然而,事實上台灣本土並未有原生種的玉米,目前台灣種植的玉米皆是非基因改造的外來種,因此即使運輸掉落下來的基改植株長出來,風一吹,把花粉吹飄到台灣的非基改外來種玉米上,或許有可能產生基因轉移之現象,但是落點準確的機率也很低,也因為台灣沒有原生種玉米,所以也沒有所謂「台灣原生生物多樣性消失」的問題。
台日田間調查:基改作物並未影響該地生物多樣性!
根據日本農林產省(相當於台灣的農業委員會)2009至2016年的調查,連續7年長期監控油菜,以日本主要港口周遭附近的自生植株,連帶監測與油菜相近的2個物種(蕓苔、芥菜),平均每年調查400~500個植株群落。歷年統計結果顯示,蕓苔、芥菜、非基改油菜及基改油菜的數量,並沒有顯著增加或減少的現象,同時,調查團隊也沒有檢查到蕓苔、芥菜帶有外來的轉殖基因。
該研究的長期調查結果顯示,基改油菜種子雖然散落在運輸路線,可能在道路邊的土壤中長出自生植株,但並不會將外來基因轉移到其他物種,也不會造成其他物種的數量減少,只會默默的生長且默默的枯萎,不影響該地區的生物多樣性。
台灣目前並不開放種植基改作物,面對「基改作物是否會流落到在農民種植的玉米、黃豆田中」的問題,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種苗改良繁殖場及各地農會合作進行田間抽驗調查顯示,截至目前為止,都沒有檢出含有非自身基改片段的植株,目前也持續在監控、確保田間栽培沒有受到基因改造作物的混雜。
基改穀物與一般穀物一樣可食用,並非污染源!
台灣每年進口散裝穀物主要有玉米、黃豆、小麥、大麥4種。只要是散裝進口,進到台灣後,都存在有運輸散落的風險。雖然進口的玉米、黃豆主要以基因改造為主,但所有品系均須通過衛生福利部及農業委員會的安全性評估,完成查驗登記後的品系才允許進口,對於人類及動物食用的安全性也與一般非基改的玉米、黃豆相同。
基改產品問世後,「實質等同」(substantial equivalence)是基改安全評估的核心概念,代表基改黃豆的組成成分、營養價值,與一般黃豆相較,並沒有顯著改變、沒有安全疑慮時,便可視為與一般黃豆同等安全。因此,這些核准上市與進口到台灣的基改作物都是安全可食用的穀物,進口之後也是做成人類可食用的油脂,怎麼會把人類可以吃的食物當成「作物污染源」呢?
那麼,基因「污染」一詞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嗎?從演化的角度來看,本來同物種之間就會有「基因流動」(gene flow)的狀況。若要真以「基因污染」一詞描述,那麼污染並不侷限在基改作物,基因突變之作物,經傳統育種進而「污染」野生物種、改變原生物種的基因性狀。或許便是基因流動一詞太學術化了,而媒體為了要和消費者溝通,才使用了污染這一詞來表示,並不意外。
《上下游》基改運輸專題引起台灣政府對於基改作物進口與運輸管理的重視,用意良好,然而基改作物掉落到路面形容成「污染」,實是太過聳動,不免令讀者自行想像,延伸出植株受污染、不就人吃下去也污染的假想,所以科學溝通實是不可不慎!
審稿編輯:童儀展、林玉婷
延伸閱讀
▶安全爭議停不了 基改食品退出校園有沒有道理?
▶精準管理配合永續農法 美國農民充份展現科技農業的威力
▶基改恐懼症候群竄全球! 專家:科學不如恐懼有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