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國產大豆品牌「田野勤學」創辦人陳光鏡為追求夢想中的生活,離開高薪的科技業,攜手妻子返鄉,在彰化的土地種下黃豆的種子,從出產黃豆、黑豆之外,也還有豆漿、黑豆茶、黃豆麵等加工品,透過開辦一系列的食農教育活動和講座,希望為彰化打造全新地標。

撰文=鄒明珆

車子沿蜿蜒的鄉間小路來到彰化北斗一座三合院前,田野勤學創辦人陳光鏡從三合院旁邊、由倉庫改建的小型黃豆製品工坊走出來,熱情地揮手打招呼,介紹田野勤學的空間配置:甫於2023年完工的小型黃豆製品工坊、陳列各式文宣品與活動教具的教室、一家人生活的家、大埕間迎接訪客的長桌與塑膠椅,以及旁邊孕育黃豆、黑豆的肥沃土地等,看似熟悉的農田景致,又比多數人想像的農業生活更加豐富多元。

孩子出生引發生活的反思,妻子鼓勵踏出夢想第一步

陳光鏡出生成長於北斗,大學和研究所也是畢業自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出社會以前,許多親友都會對他開玩笑地說:「你這輩子大概都不會離開彰化了。」抱著有些反骨的心態,陳光鏡完成學業、當完兵,立刻就北上新竹,先後從事半導體及手機磁感測器產業的供應鏈管理工作。

儘管職涯發展順利,甚至待了8年的新創公司一路從8人成長到40人,前景相當可期,但隨著職位越爬越高,工時也越來越長,加上3個女兒陸續出生,無暇陪伴孩子的狀態讓他不禁思考:「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嗎?」加上夫妻倆從小就在北斗鄉間生活,也讓陳光鏡與妻子蔡慧璇周末時喜歡帶著女兒們,到農場體驗貼近自然的生活,藉此紓解平時在科技業累積的工作壓力。

陳光鏡與妻子蔡慧璇周末時喜歡帶著女兒們,到農場體驗貼近自然的生活,也藉此紓解平時在科技業累積的工作壓力。(圖片來源:Verse提供)

農場的體驗讓夫妻倆得到許多收穫,也促使他們討論對於未來生活的期待。「科技產業的生產節奏快速更迭,一直追逐更新的技術研發,好像在不停製造需求,感覺哪邊怪怪的,」陳光鏡哈哈大笑地表示,「其實如果都不去想,日子也就這樣過了,但問題就在於我們會去想。」

在一次討論,蔡慧璇忍不住推坑詢問:「如果我們可以選擇下一階段的生活,那會是什麼樣子?」兩人開始思考如何找到一個兼顧生活與工作的事情,發現能夠與土地緊密連結的農業生活,與他們對生命的信仰「簡單、長久」的概念相當符合。

主動參與友善農業,造就許多貴人情義相挺

2013年起,陳光鏡接觸到日本的友善農業工作者,開始利用周末走訪各個農場,學習以自然農法耕種出五穀雜糧,不過隔行如隔山,即使時常接觸農業種植,也難以一蹴可幾。

2015年,兩位朋友聽見陳光鏡對於自然農法抱持躍躍欲試的心情,於是在其他前輩的介紹下,拜訪土地經過重劃、雜糧耕作系統完整的嘉義鹿草,想與當地農民契作種植品質好、當時產量偏低的黃豆。「我們當時提議以每公斤90塊錢的價格收購以自然農法種植的黃豆,認為農民有錢賺一定會願意。」卻被農友們拒絕。

合作不成的情況下,陳光鏡與妻子重新反思,發現兩人的動機不只是因為想賺錢,而是想推廣自然農法,並且進一步了解需要種植多少數量才能達到規模經濟,於是決定在鹿草租地,親自下田,向農民示範以自然農法種植黃豆的成效。

憑著這樣的念頭,陳光鏡開啟了將近三年平日認真在北部上班,周末就奔馳南下經營3公頃的寬廣土地,每周不眠不休地工作7天、南北奔波400公里,只盼望得到豐碩的收成。

陳光鏡與蔡慧璇透過親自下田在鹿草租地,向農民示範以自然農法種植黃豆的成效。(圖片來源:Verse提供)

用盡全力投入,卻不一定每次都有好結果。陳光鏡回憶,當時有前輩告訴他:「土地不是工廠,只有老天爺願意給你的時候才會有。」這樣的思維帶給他新的體悟,原來農業的收穫是人、環境與土地間平衡的成果,也造就他往後堅持「平衡」的概念,讓土地維持適當的種植量與休耕期。

自第一次拜訪鹿草後又過了兩年,陳光鏡終於做足準備,回到家鄉北斗開展自己的夢想生活,成立黃豆品牌「田野勤學」。目前田野勤學除了出產黃豆、黑豆外,也有豆漿、黑豆茶、黃豆麵等加工品,以及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和講座分享。

陳光鏡坦言:「挑戰一直都有,但能夠走到今天,也是因為一路上都有貴人相挺。」比如在鹿草時,農友熱情出借農具、分享經驗,還將房子免費出借給陳光鏡一家人過夜;回到北斗後因為沒有人想要買黃豆,過去彰師大的學長提議可以把食物和科學結合在一起,將過去製作教案的能力找回來,推出「國產大豆黃金三部曲」課程,進而開啟田野勤學食農教育的契機。

陳光鏡回到家鄉北斗開展自己的夢想生活,成立黃豆品牌「田野勤學」,出產黃豆、黑豆、豆漿、黑豆茶、黃豆麵等加工品,以及一系列的體驗活動和講座分享。(圖片來源:Verse提供)

此外,由於課程中介紹到各類黃豆製品,陳光鏡因而摸索出煮豆漿的方法,從一級農業生產跨足二級加工產業領域;也因為沒有自己的店面,延伸出社區支持型的預購生產模式,讓產品達到零庫存、零耗損的狀態;甚至在建置品牌的豆製品工坊時,都有熱心的業內前輩手把手從黃豆保存、製作加工品的方法到銷售端的布置等,逐一進行教學,讓田野勤學可以穩定成長到今天的成績。

這樣的結果,也不全然是白白得到、瞬間就有的,「你必須積極參與!」陳光鏡強調,回到家鄉以農業維生並不難,關鍵在於有沒有足夠的人際生活系統支持。陳光鏡認為,有意返鄉發展的人,平時可以主動參與社區舉辦的活動,在能力許可的範圍大方提供協助等,透過一點一點地累積,久了就有機會形成一股友善的人際循環力量。

陳光鏡因摸索找出煮豆漿的方法,從一級農業生產跨足二級加工產業領域,更一步一步建置品牌。(圖片來源:Verse提供)

重新認識家鄉的發展過程,逐步打造黃豆飲食新地標

回想一路回鄉實踐夢想生活的過程,陳光鏡分享,最讓他驚訝的是,原來自己並不是真的這麼了解家鄉,像是對來訪的孩子進行食農教育時,孩子詢問:「這裡以前就種黃豆嗎?」他竟然答不出來;直到深入調查之後才發現,自己從小生活到大的這塊區域是河床地,因此又名「溪底」,而過去爺爺來到這片土地開墾時,也曾種植過黃豆,如此特別的巧合,彷彿世代生活記憶的傳承。

接下來,陳光鏡將與彰化的農業生產者及甜點師合作,應用高品質檸檬、香莢蘭、蜂蜜、黃豆等物產,共同開發全新的季節甜點組合,藉由跨領域合作,實現更健全完善的商業協力模式。此外,陳光鏡也期待打造中台灣的黃豆飲食新地標,「台灣不僅有很多很棒的黃豆品種,也有多元的黃豆飲食生態,像是大溪豆乾、西螺醬油、豐原味噌等。」

或許,未來當人們來到彰化不只是吃肉圓和花生酥糖,還能夠透過食農教育,了解習以為常的食物樣態以及背後的故事。從對於鄉間生活的理想出發,到現在號召更多人親近土地,田野勤學的實踐,讓陳光鏡的幸福生活,更加富足且充滿影響力。

陳光鏡將與彰化的農業生產者及甜點師合作,藉由跨領域合作,實現更健全實現更健全完善的商業協力模式,更期望打造中台灣的黃豆飲食新地標。(圖片來源:Verse提供)

【本文獲Verse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從科技業到友善農業:「田野勤學」創辦人用自然農法打造彰化黃豆新地標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從茶廠轉型到咖啡種植!永舜咖啡莊園如何面對產業轉型和極端氣候的挑戰?
堅持友善農法找回土地生命力!他為何回鄉打造出「老菸樓檸檬咖啡莊園」?
怎麼讓喜歡台東的人願意留下來?「邸 Tai Dang」做在地產業的陪跑員、讓台東成為青年的第二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