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屏東賽嘉部落的「達魯法樂可可工坊」以草生栽培、無農藥無化肥的方式種植可可樹,成功在屏東縣政府勞青處募資輔導計畫下完成群眾募資,推廣食農教育並支持身障夥伴就業。工坊結合部落契作、發展友善農業,未來將在部落設立據點,帶領更多人認識原鄉可可文化。

整理=編輯部

來自屏東賽嘉部落的達魯法樂可可工坊,透過草生栽培方法種植可可樹,做到不用農藥、不施化肥後,獲得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募資輔導計畫協助,不但順利募資,還投入推廣食農教育,帶領族人及在地學童認識可可產業,團隊更提供身心障礙者參與工作,他們誓言打造原鄉部落可可村。

原鄉小作所的身障夥伴協助曬豆、挑豆等作業。(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原鄉工作坊進駐智慧農業學校,運用資金推廣食農教育

勞青處表示,縣府2024年推行群眾募資輔導計畫,輔導創業團隊將創意上架募資平台,同時鼓勵業者跟隨SDGs永續潮流與世界接軌,除提供創業者實作獎勵金3萬元,也導入輔導資源,進駐在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達魯法樂可可工坊順利完成募資,將資金用於推廣食農教育並深化部落可可產業。

可可工坊團隊指出,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據點提供食農教育的空間,學童透過參訪了解可可樹變成巧克力的過程,品嚐以純原料製作的巧克力,顛覆過往「巧克力很甜」的印象。此外,自家可可園友善土地,生物多樣性豐富,原住民是與大地共生共榮共存的族群,期許學童從小跟土地建立連結。

綜觀全屏東可可樹的種植地以萬巒鄉與內埔鄉為重鎮,負責人達魯法樂(Tjaruvalj)接下母親呵護的可可園,並與部落10戶農人契作,當天氣變化影響產量,平地業者驚訝表示「你們家還有果嗎?」他分析,也許是在大武山的保護下,較少受到颱風等天災的損害,種在山上的可可樹反而成為優勢。

達魯法樂可可工坊推廣食農教育。(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親身認識可可豆與巧克力,推動身障孩子自我認同

可可果的果實經由發酵、日曬、烘焙等過程,進而加工製成巧克力,達魯法樂認為發酵過程攸關巧克力的成敗,專注於顧好可可生豆的品質。由於前端作業仰賴好天氣與人力,達魯法樂透過妻子思樂本(Selep)連結原鄉唯一小作所「礙微笑手作烘焙坊」,讓身障孩子不只參與曬豆與挑豆工作,也學習製作可可手工餅乾及販售產品。思樂本表示,與其讓身障孩子在部落漫無目的遊走生活,藉由工作不僅能提升自我價值與自我認同,也消除部落對身障孩子的刻板印象。

未來達魯法樂將在部落設立可可工坊的據點,帶領更多客人走進部落,也讓部落農人看到最終巧克力的產品提升認同感。

達魯法樂可可工坊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圖片來源:屏東縣政府提供)

從食物認識這片土地,讓創業者勇敢追夢

勞青處表示,屏東品牌將地方文化、環境永續與創生經濟結合,另兩組募資團隊,檳榔子染藝師王一帆發起認養檳榔樹計畫,運用檳榔子染技藝開發時尚設計商品,為檳榔產業轉型與加值;夭夭藝文工作室結合洋蔥、雨來菇、海味青海苔等在地食材,設計天然色彩的恆春半島風味餃,讓募資者透過食物認識土地的故事。

勞青處表示,縣府持續舉辦創業小聚、創業課程等活動,在資金部分另有青創貸款利息補貼,最高貸200萬3年免利息,協助創業者獲取更多資源與機會,勇敢逐夢。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原來種菜並不難!農夫老師如何引導家長打造家庭菜園讓親子共學?
復耕救荒作物「台灣油芒」3年有成!全民食物銀行攜手原鄉學校機構與葡萄王生技等企業啟動「氣候糧倉」行動!
黑松教育基金會推動逾60所學校將環境議題融入校本課程!從班級到學校到社區攜手邁向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