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台灣鮮乳售價高,生乳收購價約30元,市售卻達85至120元,近4成成本流向通路商。相比德國48%利潤歸農民,台灣分配明顯不均。消基會呼籲政府應介入調查、調整結構,讓價格回歸合理,保障農民與消費者權益。

整理=編輯部

紐西蘭進口液態乳2025年元月起零關稅來台,但市售約1公升的紐西蘭鮮乳每瓶仍要價約85~120元,業務通路價格也沒有調降,讓不少消費者好奇「便宜的紐乳在哪裡」?甚至為什麼進口乳售價跟國產鮮乳相差無幾?

國產生乳收價購與零售價差3倍,中間究竟是誰獲利?

說起鮮乳價格,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簡稱消基會)在2016年即已透過國際訪價,針對鮮乳價格發聲過。當時,消基會表示,生乳收購價每公升22~30元,經簡單消毒,零售價竟高達80~90元。國民平均所得遠不如歐美國家的台灣,液態乳價格卻高達別人的2、3倍。這就是為何進口商品不遠萬里而來,支付了冷藏運輸費和關稅之後,還能夠販售與國內商品同等價、甚至更低價的原因。國內商品扣除掉生乳成本、經營成本和零售利潤之後,企業本身究竟賺走多少呢?

因此,消基會呼籲:「農業部對我國相關食品企業的鮮乳暴利不再護航,應儘速想辦法還給農民與消費者應有的公道。遺憾的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9年過去了,鮮乳價格仍是高高在上,消費者為了健康,繼續忍痛以高價換取健康。」

台灣鮮乳昂貴程度位居全球第二

台灣鮮乳的「高貴」,全世界名列前茅,以全球最大生活成本資料庫Numbeo網站在2024年的鮮乳價格排行榜來看,109個國家中,台灣價格位居第二名每公升價格為2.7歐元(約合新台幣為101元),而紐西蘭的鮮乳價為1.71歐元(約合新台幣為63.9元),兩者相差1.6倍。

檢視2025年價格,挑出亞洲、歐洲與美澳地區的幾個國家/城市比較,台灣的鮮乳價格仍是名列前茅,除了新加坡的鮮乳價格也屬於價高者外,台灣鮮乳價格是歐美澳地區的2~3倍之多。

德國鮮乳48%利潤流向農民,零售業僅占16%

據了解,2024年德國超市每公升一般鮮奶平均售價為1.02歐元,而每公升有機牛奶售價為1.20歐元。根據營養與食品經濟研究所(簡稱ife)每年對牛奶價值鏈成本的計算,消費者在商店櫃檯購買牛奶所支付的錢中約有48%留給農民(截至2022年)。這就是乳牛場向乳牛場支付的原乳生產者價格,也就是所謂的生產者價格。

Ife表示,2022年牛奶零售價格的約30%流向了乳品廠:用於從生產設施到乳品廠的運輸、加工和包裝、管理、倉儲和物流,以及乳品廠的利潤。

牛奶從乳品廠出來後,會進入食品零售業(LEH),到2022年,這筆錢仍占到零售價的16%左右。除了利潤率外,食品零售業還利用這筆錢來資助倉儲、物流、人員以及商店飲用牛奶的冷藏。最後,國家保留7%的增值稅。這是德國或者說是歐盟地區鮮乳生產鏈的各項營業佔比。

乳業協會:台灣鮮乳售價有4成都給通路商

反觀國內,中華民國乳業協會表示,超商通路的上架費是乳品價格居高不下的主因,台灣生乳每公升收購價約30元,這也是酪農實際所得,但消費者買到的價格約90元至100元,扣除乳商的加工包裝與運輸費用後,零售價約有4成都給了通路商的上架費。這也是讓台灣鮮乳沒有競爭力的主因。

消基會:政府應積極促成價格合理化,讓鮮乳價格回歸合理水平

因此,消基會表示,要讓鮮乳價格合理化,這是一個需要跨部會合作解決的議題。農業部、經濟部應該對乳品市場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了解價格形成的各個環節及其成本結構。這樣才能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案,降低消費者的負擔。

消基會呼籲,基於國人的健康維護,相關部會應介入促成價格結構的合理化,要求企業公開鮮乳的各項成本,讓消費者了解價格背後的真相。這不僅可以增強消費者的信任,還能促進市場的健康競爭。

對於超商及通路商的上架費用,消基會認為經濟部應適時進行監管,降低消費者的負擔。這樣可以減少中介環節的利潤分配不均,讓生產者獲得更合理的收益。

農業部應加強對農民的支持,確保他們獲得合理的收益,從而促進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這包括提供技術支持、資金援助及市場資訊,幫助農民提升生產效率,增加收益。

對於消費者教育亦刻不容緩,農業部、衛福部、經濟部、教育部等單位應讓消費者了解鮮乳及乳製品的營養價值及其價格形成的過程。這樣可以提高消費者的意識,促進他們對於合理價格的追求,以及選用物美價廉的營養食品。

消基會強調,只有透過以上這些措施,才能讓台灣的鮮乳價格回歸合理水平,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並促進農業的持續發展。希望每位消費者都能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善用手中的「消費選票」下架誠信商家(生產者與通路商),攜手推動鮮乳價格的變革!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進口關稅一降,國產鮮乳就失去競爭力?飼養規模小、物料仰賴進口讓台灣鮮乳全球最貴
原物料暴漲讓酪農業利潤壓縮、酪農戶離場!生乳收購價10年沒漲合理嗎?
售價平均比大廠貴7元 總成本高3成!規模小、沒工廠、通路少!小農鮮乳發展的三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