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服務業常重視「本業經驗」,但跨界經理人憑藉通用管理能力與外部視角,反而能有效推動變革,成為企業突破困境的重要力量。
說到跨部門合作,或是來了個新主管,大家是不是常聽到類似「他沒做過這個,他不懂啦?」這種質疑的聲音?尤其是在服務相關產業,這種特別看重「現場感」的行業,好像沒從基層(所謂的「本業」)一路做上來,就少了點『正統性』。這種想法,反映出大家對專業經驗的高度重視,但也可能潛藏著對既有權威的維護、對變革的抗拒,或是不同專業背景之間溝通理解的落差。不過,老是過度強調「本業經驗」,會不會反而忽略了其他更關鍵的管理能力?如何打破這個迷思,讓跨界合作或空降主管能跟既有成員合作,在越來越多元的市場,實為企業急需正視的議題。在日本市場,還真的看到越來越多服務產業,聘請來自不同產業的空降CEO,以解決企業的課題以及困境。
內部直升的高階主管為什麼反而綁手綁腳?
那為什麼在某些情境下,公司內部一路培養上來的人才,反而要花更多能量才能帶領公司突破困境呢?或許可以從幾個內部人才可能遇到的「難關」來看:
1、可能被「自己人」的包袱綁住:
在同一個環境待久了,難免有人情世故、派系關係,或是對過去成功模式的依賴。這時候要推動大刀闊斧、甚至可能得罪人的改革,內部上來的人往往顧慮重重,很難真正下手,也容易陷入「以前這樣做都沒問題」的盲點。
2、缺乏「下一階段」需要的特定技能或經驗:
當公司面臨轉型或新挑戰時,需要的關鍵能力(比如徹底的數位轉型、複雜的國際併購、或是應對新技術情勢的策略格局)可能剛好是內部人才庫裡相對缺乏的。內部人才,大部分是基於過去的例行業務需求所培養出來的。較少有接觸非例行業務的機會,相關技能自然較難養成。
3、陷入「既有框架」難大改變:
長期在同一個體系內,思考模式容易受限於慣性,形成所謂的「文化慣性」或「固定框架」。對於改善既有流程或是要開創顛覆性創新,內部人才可能會因為太熟悉現狀而難有重大突破,或者需要更長的時間來調整。
外部空降的跨界經理人有哪些代表性人物?
正是因為內部人才可能有這些潛在的限制,讓越來越多日本企業願意將目光投向外部。這種「跨界經理人」在日本還越來越多,且在知名企業中,不乏表現卓越的「跨界經理人」,下面舉幾個例子:
1、松田公太(Tully's Coffee Japan):
他原本是個銀行員,待過當時日本著名的三和銀行(後來成為三菱UFJ銀行的一部分),在銀行的勤務時期,主要負責的是企業融資等業務,可以說是標準的金融銀行員。後來在美國西雅圖出差時,第一次喝到Tully's咖啡,深受震撼,覺得「就是這個了!」的松田公太,毅然決然離開安穩的銀行工作,自己把品牌引進日本,從零開始打造,從1998年設立Tully's Coffee Japan開始,到2001年股票上市,也創下當時日本餐飲產業最快上市紀錄的經營者,之後更促成日本飲料大廠伊藤園的出資收購。
2、岩田松雄(Starbucks Coffee Japan):
這位更是「跨界達人」的代表。他大學畢業後先進了日產汽車(Nissan),從生產現場、業務銷售到財務都歷練過,後來還去美國唸了MBA。回國後,先去了外資顧問公司(Gemini Consulting)磨練策略思維,再到日本可口可樂的關係企業擔任常務執行役員,之後又接手當時虧損的遊戲公司Atlus,成功讓公司轉虧為盈(V字回復)。而後又到THE BODY SHOP日本當社長,在任期間營業額成長兩倍。一路走來,不斷在汽車、顧問、飲料、遊戲、零售這些截然不同的產業證明自己的經營能力,最後又才來到日本星巴克。
3、日色保(McDonald's Holdings Japan, 前CEO):
他是大型跨國醫療保健與消費品,日本嬌生(Johnson & Johnson)集團的老將,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日本嬌生,一路從基層做到日本分公司及集團旗下其他公司的社長、代表取締役等高階職位,深度歷練了複雜組織的管理、品牌經營和營運之道。後來轉戰日本麥當勞擔任CEO,也帶領日本麥當勞在2023創下有史以來做高的日幣7,777億營業額,既有店也創下連續33季營業額增加的日本麥當勞多項紀錄。
日本星巴克前CEO敢於挑戰「翻桌率至上」的鐵則 讓咖啡店轉型成久待的舒服場域
特別是岩田松雄先生在日本星巴克的例子,極具代表性。他2009年空降時,星巴克日本業績已經在下滑。日本星巴克在岩田松雄接手前,日本星巴克既有店的來客數自2007財政年度起便逐年衰退,更不幸的是,隨後又遭遇2008年9月的雷曼兄弟事件,重創全球經濟,日本消費零售產業自然無法倖免,這使得原本已面臨經營低潮的日本星巴克雪上加霜。
但岩田松雄逆向挑戰當時日本餐飲業「翻桌率至上」的邏輯。反向推出了現在看起來理所當然的,免費Wi-Fi、增加單人座位以及電源插座。當時很多人看不懂,覺得「這樣客人久坐不走,生意還能做嗎?」但岩田松雄覺得星巴克的使命是「提供滋潤與活力」,讓人舒服待著就是價值。而且他看到星巴克有4成是外帶客,跟純內用的店不一樣,就算有人坐久一點,影響也有限。這種跳脫既有業界「潛規則」,從「使命」本質去思考如何延伸到實務操作的做法,正是「跨界經理人」的優勢。若換作土生土長的原生員工,或許也能成功轉型,但在「翻桌率」議題上,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消化此原生觀念,經營變革的時間成本相較於外部人士,絕對會大不同。
這些跨界高階經理人能在服務業存活的關鍵:擁有經營判斷的全面性技能
為什麼這些「跨界經理人」能在看似專業門檻很高的服務業存活,甚至做出成績?這正好呼應了內部人才可能遇到的「難關」。
其實高階管理的學問,到頭來很多是相通的。這不是說日常瑣事,而是指那些做重大經營判斷(経営判断)時真正需要的全面性共同技能,像是對財務、行銷、人事組織管理的了解,甚至包含經營判斷時的基本原則掌握。
而日本企業的歷史都相對久,大家可能習慣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一路垂直往上爬,做到部門主管,但過程中不一定有機會全面接觸到經營管理的所有面向。原生人員在解決專有領域問題應該都能有一定的水準,但要俯瞰整場的技能或許還待建立。因此,當一位已在其他領域「內建」這些跨領域知識與經驗的外部經理人出現時,自然能更快掌握全局。
而且,更關鍵的是,有經驗的經營者,就算碰到自己沒那麼熟的領域,也懂得如何問對問題、抓出重點、適時尋求外部資源協助,最後做出相對正確的判斷。這種跨越專業、直指核心的判斷能力,正好能補上內部可能因垂直晉升,而缺乏的廣泛視角或「下一階段」的技能。
沒有人情包袱的獨行俠反而得以大刀闊斧前進
這些「跨界經理人」通常沒有太多內部的人情包袱,他們要擔心的應該只有對高層是否能夠在期間內繳出亮眼的成績單。他們不是公司或產業裡「自己人」一路爬上來的,看事情比較客觀,比較不會被「以前都這樣」的想法框住,也比較沒有人際的問題。
所以更敢挑戰現狀,到一些內部人無法前進的領域、或改變理所當然的「為什麼?」。這種客觀性,讓他們在推動一些比較困難、甚至會得罪人的改革時,往往更有空間。這正好能突破內部人才可能被「自己人」包袱綁住的限制。
任務導向的高階人才在市場上的需求變大
這也跟日本整個大環境的改變有關。過去那種「終身雇用」、「年功序列」的社會文化,也開始在解體中。日本上班族跳槽轉職也越來越普遍,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動性變高了。企業也開始比較看重「這個職位需要什麼能力」來找人(近期日本企業開始導入所謂「職務型」雇用,招聘時既有能力的比重增加,入職後再培訓的比重減少)。在此趨勢推動下,就業市場上就出現了「職業經營者」的群體,他們靠著跨產業的經驗和能力,被不同公司請去解決特定問題、達成特定目標。這種「任務導向」的高階人才,正是「跨界經理人」興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服務業開始接受外部領導者,整體來看,是個蠻值得注意的正面趨勢。這顯示企業用人越來越看重實質能力,而不是只看你是不是「科班出身」。對服務業這樣在過去,注重現場經驗的產業來說,引進不同領域的經驗和思維,肯定能帶來一些新刺激和改變的動力。當然,空降之後能不能接地氣、跟團隊好好合作,也是「跨界經理人」的挑戰之一。總體而言,使人才庫更加開放多元,對產業的未來發展應是利大於弊。未來幾年,應會有更多精彩的跨界合作故事,為服務業帶來更多新的火花。
【本文為作者意見,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本文獲商社男的外食迷宮授權刊登,原文標題:咖啡店K書中心跟日產汽車幹部有關? 跨界經理人的餐飲故事】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餐飲業IP合作成流行趨勢!拆解跨界聯名商機4大模式
▶路易莎創辦人黃銘賢跨界投資光焙若蔬食集團 規劃進軍美國!
▶餐飲業打團體戰!如何透過異業結盟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