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薩莉亞透過精簡菜單、強調商品改進,而非頻繁更換品項,提升經營效率與顧客滿意度。其商品分類策略成功挽救滯銷品,轉變為熱門招牌菜,實現銷售增長。
撰文=莊文源
薩莉亞集團2024年9~11月財報,營業額為612億日圓(約新台幣132億元),營業毛利高達39億日圓(約新台幣8.4億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13%,創歷年紀錄。
翻開菜單想找到自己最喜歡的食物,卻發現已經停售而撲空,不免會讓顧客感到失望。如果能提供更多商品,就有更多機會吸引消費者,但是日本連鎖義式餐廳薩莉亞(Saizeriya,サイゼリヤ)為何要反其道而行,冒著接獲負評的風險,也要盡力減少「顧客的選擇」?
薩利亞歷年來在制定菜單上,利用了一套不同尋常的策略,透過盡可能減少菜單上的品項,反而創造出優良的顧客體驗,還成功吸引廣大消費者的青睞。
菜單上的選擇太多或太少,顧客都會不滿意
早在2008年薩利亞的年度報告中就曾提及,內部持續推動「改進產品、減少菜單數量並提升管理技巧」。透過減少菜單數量,更能夠專注於精選的幾道招牌料理,進一步縮短烹飪時間,並提升庫存管理的效率。
背後的道理,來自先前日本國內的研究指出,當菜單上的選擇過多時,顧客可能會感到難以抉擇;選擇過少時,又難以達到滿意的就餐體驗。根據統計,民眾對於高檔餐廳會希望從開胃菜、主餐到甜點都能在7至10道菜之間做選擇,若只是一般的用餐,大約在6道菜之中做選擇,就能獲得滿足感。
秉持這項原則,薩利亞內部一直在調整菜單上的商品數,希望能用「夠少但夠好」的方式吸引顧客上門。因此不論何時打開薩利亞的菜單,在主菜、前菜和甜點等項目的選擇上,幾乎不會超越這個數字,卻依舊能夠在不造成選擇困難的情況下,滿足客人的體驗。
搞砸的商品別馬上下架!可能還有改進空間
想要維持菜單的精簡又要兼顧市場考量,就不單單只是拿掉舊產品、換上新菜色這麼簡單。薩莉亞前社長堀埜一成在接受專訪時曾提到,自己的策略是希望「不斷改進現有產品」,當顧客乏味時,最好的對策是根據菜單上已有的商品做出變化,這樣做不僅維持了穩定性,也大幅減少了菜單管理、倉儲成本等壓力。
產品不能只是為了短期的流行,還應該通過持續改進來創造長期價值,避免某項商品在短時間內大幅度的銷量波動。舉例來說,薩利亞現行的暢銷商品莫札瑞拉起司在推出時,曾經因為錯估市場導致滯銷,當時一舉推出了單賣起司、披薩以及番茄沙拉,卻沒有一樣賣得動。
看著各店消化不掉的起司庫存,堀埜一成帶領內部進行一系列改革,像是增加起司分量、改良烹飪方式、調整售價等,為消費者建立「高貴的起司卻很平價」的想法,一度成為話題,最終讓滯銷品轉變為店內供不應求的招牌。
堀埜一成的經營哲學是根據原有商品不斷試錯、改進,而非搞砸的商品就捨棄、大破大立,這也體現了他在產品管理方面的細膩思考——用市場回饋以及實際的數字,反覆評估每道菜的價值,再決定能否在有限的菜單中長久保留一個位置。
目的是把滯銷品變得暢銷,薩利亞將商品分4大類
堀埜一成認為薩利亞歷來的商品,大致可分為4種類型:
A型:商品推出後銷量漸增,一度成為主打商品。即使銷售時間拉長,銷量也只是短暫下滑,是典型的「爆款產品」。
B型:此類商品雖然沒有經歷爆紅,但長久而言銷量平穩,是大眾普遍能接受的產品。
C型:自推出後銷量就直線下滑,打從一開始就不被市場接受,此類產品應該盡快進行檢討。
D型:推出時在消費者間造成轟動,銷量卻隨即斷崖式下滑。這時就需要留心銷量下滑的原因:為何消費者願意嘗試卻不願回購?讓顧客失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正是堀埜一成認為最適合「推一把」的商品,只要稍做改良,就有機會成為A型商品,重新吸引更多顧客,其中莫札瑞拉起司就是薩莉亞內部經典的D→A的例子。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刊登,原文標題:3個月狂賺破百億!薩莉亞營收、毛利破紀錄的祕訣:要「盡可能減少」菜單品項】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追求「賣得出去」的美味料理 以「超低折扣」起家的薩利亞 全亞洲展店超過1千家
▶為什麼義大利麵要裝在黑色的盤子裡?
▶價格低到連顧客都擔心會倒閉?「薩莉亞」從製造業邏輯出發的「絕對低價」策略贏在哪?
▶米其林三星餐廳買「街邊」的熱狗堡出餐,為何反而受到顧客喜愛?麥迪遜公園 11 號的故事
▶地理條件差又怎樣?日本 3 間偏遠餐廳,這樣成為人氣名店!
▶機器人送餐正夯!為何有些餐廳使用大獲好評,有的卻選擇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