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中國檸檬茶飲品牌「檸檬向右」從小眾茶飲市場中崛起,以「慢就是快」的經營策略穩健成長,在4年間開出260家店、售出4億杯檸檬茶。品牌創辦人徐柏鶴強調品質、創新與標準化管理,拒絕盲目擴張,也坦言出海不如想像簡單,寧願深耕本土市場,打造可長可久的品牌實力。
撰文=Yomi Xue
2021年,「檸檬向右」在上海開出首家門市,此時檸檬茶還處於小眾市場。然而,短短幾年間,眾多知名檸檬茶品牌湧現,檸檬茶也逐漸成為與奶茶、咖啡一樣廣受歡迎的飲品品項。
在眾多茶飲品牌紛紛陷入激烈競爭、快速擴展時,檸檬向右踏上了一條與眾不同的發展。
秉持著「慢就是快」的理念,檸檬向右選擇放慢腳步,堅守高品質發展。4年過去,檸檬向右已開出260多家門店,累計售出檸檬茶約4億杯,業績持續成長。2025年1月3日,檸檬向右旗下全新品牌「向右手作」全國首店開設上海黃浦,正式邁向全品類發展的新階段。
以「檸檬向右」為名,用創意包裝打開市場認知,一杯檸檬茶背後的品牌突圍之道。(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檸檬向右的品牌創始人徐柏鶴,曾是名創優品、鹿角巷等知名連鎖品牌的合夥人,見證了產業的興衰更迭。如今,他將這些沉澱下來的寶貴經驗融入至檸檬向右的實際經營中,為品牌的長遠發展注入動力。
2025年1月8日,Foodaily每日食品年度特別企劃之「100個商業成長案例」特別邀請到了徐柏鶴先生做直播節目,分享檸檬向右的經營之道。檸檬茶領域有什麼機會點?檸檬向右有怎麼樣的創新策略?品牌如何做到「慢就是快」?
從數據中看見未來商機,「檸檬向右」創辦人徐柏鶴談品牌崛起與類別選擇背後的思考邏輯。(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Q:檸檬向右在2021年8月19日開了第一家店,當時為什麼會選擇進入檸檬茶市場?
徐柏鶴:第一點,我們之前在東南亞有過做奶茶的經驗,經過大數據分析,我們發現奶茶在當時的複合成長率是24%,而檸檬茶的成長率是74%左右,可見檸檬茶的潛力更大。第二點,我曾在中國華南地區喝過一款當地的老式檸檬茶,味道讓我愛上,將檸檬茶和奶茶進行對比,發現檸檬茶的茶香會更突出,這激發了我將檸檬茶做成全國品牌的想法。結合市場資料與個人喜好,我們決定轉向檸檬茶市場。
Q:近幾年,投入檸檬茶的品牌越來越多了,當前檸檬茶還處在發展趨勢中嗎?
徐柏鶴:這兩年確實檸檬茶增長得比較快,4年前和今天相比,變化特別多,很多品牌已加入檸檬茶產業,包含火鍋店、燒烤店這些非檸檬茶品類玩家也在做檸檬茶。疫情結束以後,大家開始注重電解質、維生素C一類的產品,更傾向補充一些能讓身體平衡的能量。借此趨勢,檸檬發展得更快一點。
不只賣檸檬茶,「檸檬向右」用顏值與態度搶佔新生代的目光與味蕾。(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Q:檸檬茶市場目前的競爭格局如何?
徐柏鶴:全國大概有接近1萬家檸檬茶店,接近5000家在中國華南地區, 5000家分佈在其餘各地。有資料說明,一公里之內有14家奶茶店,但兩公里內只有一家檸檬茶店。我自己認為這個市場還是存在很多機會的。
Q:在您看來,檸檬茶這個品項會像咖啡、奶茶一樣,出現全國性的萬店規模嗎?
徐柏鶴:這主要取決於消費者對檸檬茶品類的認知程度。咖啡不僅僅是一種飲品,它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社交和工作中的所需。例如,商務會面或朋友相聚時,人們會邀請對方喝杯咖啡,然後坐下交談。如果檸檬茶也能成為人們社交場合中的首選飲品,那麼它就有可能實現破萬家門市的發展。
目前,檸檬茶市場中以精緻型在地品牌為主,全國品牌相對較少。我個人非常希望有更多品牌和創業人士加入檸檬茶領域。根據我們的調查資料,茶飲市場細分為多個品類,其中優酪乳、芒果西米露以及檸檬茶都是單一市場。我認為檸檬茶市場並不擁擠,如果有更多人加入,共同推廣檸檬茶,讓消費者認識到它清爽、純淨的口感,僅由檸檬和茶組成,不含其他成分,那麼檸檬茶的市場潛力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Q:您認為檸檬向右目前正處於哪個發展階段?
徐柏鶴:檸檬向右的發展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創新並顛覆傳統的廣式檸檬茶風味;第二階段是建立品牌自己的產業標準,明確評估指標,例如我們近年才確認酸甜比例的重要性;第三階段則是避免陷入既有印象,不斷尋求創新。我們去年冬天推出熱檸檬茶,解決傳統熱檸檬茶容易出現的酸澀問題,並加入草莓果粒、麻糬、桃膠等配料,擴展產品的面向。整體來說,檸檬向右目前仍在學習階段,就像國高中時期,還沒進入成熟發展的階段。
我曾期望企業在前3年不以獲利為目標,而是深入了解整個產業,現在這個目標已基本達成。未來5年,我們希望能對產業帶來一些改變;10年後則期盼品牌能在市場上建立一定知名度。
Q:這幾年,檸檬向右推出了廣東檸檬茶、海參檸檬茶、拇指魚子醬檸檬茶等多款人氣商品。就產品創新來說,品牌是否已經累積出一些系統性的做法?
徐柏鶴:其實我自己對吃和喝很有興趣,這也是我創新的靈感來源之一。我除了會關注茶飲市場的流行趨勢,也常從非茶飲領域獲得靈感,比如西餐、中餐,甚至是咖啡等。像我們今年推出的黑松露檸檬氣泡茶,就是受到我吃到黑松露漢堡和薯條的啟發。我希望能把這些創意運用在檸檬茶中,打造既獨特又受歡迎的飲品。
另一個例子是廣東涼茶的成功,今年在市場上的表現非常亮眼。我們在中國社群平台「小紅書」上的排名也相當前面,王老吉名列第一,金銀花第二,而檸檬向右的涼茶則排在第三。由於看見王老吉與加多寶已經成功將涼茶推廣至全中國,我們也嘗試推出一款檸檬茶,結合廣東涼茶的苦味與檸檬茶的清爽口感,打造出一款兼具風味與功能性的飲品。
「檸檬向右」推出廣東涼茶結合檸檬茶口味的創新產品。(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總體而言,在開發創新商品時,我們最重視的是產品本身以及原料是否具有足夠的市場吸引力,這點至關重要。如果產品本身具備話題性與吸引力,那接下來的關鍵就是如何提升其口感,讓飲品更加美味,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實際上,我們的檸檬茶銷量非常好,短短一個多月就售出了超過100萬杯。我們也推出了海參檸檬茶與拇指魚子醬檸檬茶,這些創新產品的初衷,都是希望帶給消費者新奇且有趣的飲品體驗。不過,目前拇指魚子醬檸檬茶已經停售,原因是國內種植這種檸檬的農戶數量太少。
拇指檸檬原產於澳洲,果實體積非常小,只有拇指大小,果肉顆粒如魚卵般富有彈性,吃起來風味相當特別。雖然這款飲品曾在市場上獲得高度關注,但由於原料取得困難,我們目前暫停使用這項食材。
Q:檸檬作為熱門水果,您認為在中國市場還有多大潛力?哪些因素可能決定其潛力的釋放程度?
徐柏鶴:要把檸檬類產品做好,最重要的關鍵還是在於原料來源與生產流程。當地農民在種植檸檬方面,缺乏統一的種植標準,包括肥料使用、灌溉方式等細節皆不一致。檸檬向右設有自有種植基地,將部分不符合規格的果實發酵製成酵素,並透過管線回灌到樹體中,有點類似為樹打針。這樣的方式雖然讓結果量變少,但果實香氣更濃郁、品質也更佳。
在原料方面,我們使用三種不同品種的檸檬:香水檸檬、海南子彈頭和黃檸檬。目前市面上的檸檬飲品大多選用黃檸檬與子彈頭,或是單一使用香水檸檬。我們選擇結合三種檸檬,是為了呈現層次豐富的風味體驗。以中國華南地區為例,當地多數業者習慣使用香水檸檬,但若能搭配不同香氣,就像威士忌中融合多種果香或花香一般,能展現出更具變化的風味。
一杯好檸檬茶的秘密,從這三顆檸檬開始——「檸檬向右」堅持手打鮮果現榨。(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我認為,檸檬飲品的核心仍是掌握酸與甜的平衡。飲品調味中常見的酸、甜、苦、辣、鹹,每一種若運用得當,都能形成獨特魅力。像咖啡與辣味商品都成功進入大眾市場,酸味產品同樣具有可觀的潛力。雖然消費者普遍認為檸檬就是酸,但事實上,將酸與甜結合會更吸引人、甚至讓人上癮。因此,未來的開發重點,是如何以酸甜為基底,再創造更多風味層次,讓大眾更容易接受檸檬茶這個類別。
Q:檸檬向右下一個突破重點會是熱飲嗎?
徐柏鶴: 是的。茶飲產業整體都面臨一些困境,而檸檬茶的挑戰更為明顯。我們曾一度感到迷惘,尤其在一年中的兩個時期:一是進入十一月,天氣開始轉涼的時候;二是農曆年後的三月,人們剛從節日氣氛中回歸,消費熱度略為下滑。儘管如此,北部消費者在百貨公司內穿著厚重羽絨外套,脫掉外套卻只穿短袖,在這種溫差下,我們依然努力把熱檸檬茶做好。
2024年我們曾犯下一個錯誤,我對此深感遺憾,許多粉絲也透過留言表達了看法。我每次推出新品都會進行問卷調查,徵詢粉絲的意見。然而,對於一些沒有經過充分調研就推出的產品,如奶茶系列,粉絲回饋表示雖然好喝,但不符合檸檬向右的品牌定位。確實,我們推出的一些南瓜、玉米、黑芝麻等產品,雖然風味不錯,卻不是消費者心目中檸檬向右的樣子。
經過反省,我們決定要做出最好喝的熱檸檬茶。經過反覆調整,雖然不敢說是最好的,但至少達到了出杯標準:不苦、不澀,酸甜平衡,兼具茶香與果香。冬天大家偏好有飽足感、有主角感的飲品,如芋頭、山藥等。於是我們在熱檸檬茶中加入了一些配料,這既是我們今年的創新,也是對自己與粉絲的交代。
粉嫩暴擊來襲!「檸檬向右」推出的草莓櫻桃特調。(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Q:現在市場競爭激烈,大家都在拼速度,市場環境好像也在推著人們加快腳步,而你們卻選擇慢下來。是什麼讓檸檬向右認為可以不必這麼快,甚至可以「再慢一點」?
徐柏鶴:目前我們門市數量僅有260多家。我沒有給公司設立明確的展店目標,例如今年開幾家、明年開幾家。第一,我們沒有資方壓力,無須達成業績上的硬性指標;第二,我們採取全託管模式,其管理難度甚至高於直營,每件事情都得對加盟主負責。比方說,門市若開在大學附近,就要制定專門的營運策略;開在辦公區,則又是另一套方案。雖然已開設超過200家店,但後勤團隊卻有超過100人,營運壓力不小。
對我個人來說,快慢不是關鍵,重點是企業能否健康成長。我們產品的製作流程較為繁瑣,我絕不希望把檸檬茶做成難喝的糖水。我的性格也決定了無法用快的方式擴張。我希望檸檬向右是一個可以讓幾代人都喜歡的品牌。
Q:您提到採用全託管模式,這樣的經營方式相對複雜。是否與您在名創優品的工作經驗有關,或者是否有某段經歷讓您選擇這個模式?
徐柏鶴:全託管模式對我來說是一種健康又負責任的經營方式。對品牌方和加盟合作夥伴而言,都能保障彼此的利益。我們不會讓加盟者加入後就自生自滅,而是持續提供協助。品牌是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也是我們投入最多心血的部分。我們曾嘗試半託管模式,但效果不佳,因為這種方式缺乏標準化,難以複製與放大。市場上能夠展店上萬家的品牌,一定是建立在標準化之上。不過我們的產品像檸檬飲品,很難完全標準化。即便如此,我們仍希望在品牌的掌控範圍內,對消費者負責。
這種重視標準化與品牌掌控的觀念,確實與我在名創優品的經驗有關。名創優品在全球擁有7000多間門市,管理有條不紊。雖然零售與餐飲行業有差異,我也曾困惑與嘗試,但最終我選擇了更健康的發展方式。餐飲業若對非標準化產品放鬆要求,很容易導致品質不一。
目前我們還沒完全開放加盟,但我依然親力親為把關產品品質,每天投入時間研發新產品,也會親自巡店,確保品牌標準得以落實。
Q:現在茶飲品牌出海非常熱絡,您憑藉過去經驗,對出海有什麼看法?對檸檬向右出海有什麼規劃?
徐柏鶴:我對出海的看法與大多數人不太一樣。我曾是最早出海的檸檬茶品牌之一,在印尼一個小城市試水,70坪的店月營業額達150萬人民幣,東南亞市場確實生意興隆。而早期某些奶茶品牌2018年出海,高峰時期月營收破百萬,最低也有四五十萬。
但現在的出海環境與過去已大不同,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在法律、菜單設計、執行標準與食品規範上都不同,出海企業將面臨許多不可控風險,也會分散團隊心力。我經常提醒想出海的朋友,出海可能只是撐聲量,根本沒打算靠它賺錢。除非國內市場已飽和,且供應鏈與技術已非常成熟,否則不建議貿然出海。
以印尼為例,雖然人口眾多,但交通不便,百貨商場成為主要消費場所。若轉往已開發國家,全球僅約8億人,其中日本約1億、美國約3億,各州法律也不盡相同。此外,在印度、印尼等地還要尊重當地宗教文化,像下午四點到五點是做禮拜時間,不適合做促銷打擾。
名創優品的7000多家店中,1000多家分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其他6000多家都在中國,顯示只要把國內市場做好就很有發展空間。在國內就算經營困難,也不至於損失太慘;但若在國外踩雷,可能就傷筋動骨。
如果非出海不可,可以考慮加盟授權的方式,收取品牌費、不介入管理;若真心想深耕經營品牌,那就要一國一國穩紮穩打,不論是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機會都有,重點在於是否具備足夠的能力與心力。
中國有14億人口,市場潛力巨大。短期內我並不打算大舉出海,因為我已清楚理解出海的複雜性。無論是國內或國際市場,從起步到穩定通常都需四到五年,沒有哪個國家的市場可以一蹴而就。
「出海前,先問自己能不能熬5年」——徐柏鶴談品牌出海的誤區與冷思考。(圖片來源:Foodaily每日食品提供)
Q:對於新的一年,您是否有甚麼祝福或話語想分享?當前我們所處的餐飲及整個食品行業環境較為艱難,不知您對此有何洞察或觀點?
徐柏鶴:我創業30年,經歷過幾個產業循環。我想對直播間的朋友們說,看事情的角度是看一年、十年還是二十年,會影響很大。若把時間軸拉長到十年,就會發現產業起伏是正常的。我一直認為,檸檬向右很幸運。在激烈競爭中能活下來,是因為競爭逼著我們不斷努力。我們沒有背景、沒有資源,是從其他領域跨界進來的品牌,若不是競爭,我們就沒有生存空間。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耐心,把事業當作長期投資,而不是短期賺錢工具。我相信只要好好經營,生意一定能做起來。另外,創業時不要孤注一擲,應保留部分資金,以備不時之需。
在自媒體時代,外部聲音很多,各種經營建議滿天飛。但沒有哪位大師能改變你的命運,只有你自己能掌握企業的未來。保持初心、腳踏實地、不急躁,企業才能走得長遠。
【本文經《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授權刊登,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文標題:对话柠檬向右:一片柠檬如何做成4亿杯爆款?】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中國手搖飲市場崩壞!一年倒閉近20萬家:發生什麼事?為何賣珍奶變創業黑洞?
▶威脅台灣珍奶的中國品牌!蜜雪冰城如何征服馬來西亞市場?
▶手搖飲競爭激烈消費者在意什麼?不只把口味做好、品質和行銷手段也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