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每年農曆年後2、3月農閒時期,在嘉義縣義竹鄉村莊有讓養鴿者參與的「賽歌笭」活動,為期約20天左右。此項農村文化源於明鄭時期,至今已餘3世紀。

整理=張語屏

嘉義縣義竹鄉在2022年4月6日開始,展開一年一度流傳3世紀的農村傳統活動「賽鴿笭」文化交流賽,全台灣目前只有在台南新營、鹽水、學甲以及嘉義的義竹一帶仍保有此項民俗活動。

兩村交互戰 你剛剛攻擊我的村莊(鴿子)?

「賽鴿笭」競賽方式是將不同尺寸的木笭綁在「鴿選手」身上,經由鴿選手從對方村莊固定放飛,再飛回自己村莊。通常由兩村交互對戰,鴿子飛行途中如有停飛落腳,村民可用各種方式攔阻對方的鴿子抵達終點,視雙方飛回的鴿笭數量決定勝負。

選擇綁在鴿子身上的木笭愈大,也表示農村所養的鴿子愈健康、體型愈大。嘉義縣縣長翁章梁(中)期盼讓農村民俗活動能繼續傳承保留。(圖片來源:嘉義縣政府提供)

鴿笭賽事來自於農閒時的休閒娛樂

鴿「笭」也為鴿「鈴」,把特殊的木製鴿笭能綁在鴿子身上,尺寸有大有小,最大為9.4吋,需要翅膀厚實的健康大鴿才有辦法背負,鴿子尺寸愈大,賽鴿笭時的積分也會愈多,因此也成為農村養鴿專家追求的體型。同時也分為公笭與私笭,私笭為淘汰賽時使用,公笭則是在決賽時使用的鴿笭。

由於在飛行時,鴿笭透過孔洞會發出嗡嗡聲響,在日治時代因避免被誤認為戰事警報而禁止這項文化活動,直到戰事結束才恢復賽鴿笭活動。在台灣的賽鴿笭歷史,可回推至明鄭時期(約1662年~1683年),在現在的新營及鹽水地區墾地的士兵,在農閒時的休閒娛樂,之後參與的人增多,演變出越來越大的竹笭與複雜縝密的比賽規則。

早年為竹製的短笭,現為木製,其孔洞讓鴿子背負飛行時因風阻會發出嗡嗡聲響,不同尺寸穿戴在不同體型鴿子大小身上,積分也不同。(圖片來源:嘉義縣政府提供)

保留農村民俗活動 凝聚在地人民情感

嘉義縣縣長翁章梁本身就是義竹鄉人,在「賽鴿笭」開籠儀式上表示,小時候聽到嗡嗡聲就知道村民在訓練鴿子,也是進入春天時節的賽鴿笭時節,他希望能藉由賽鴿笭農村傳統活動,凝聚地方人民情感與向心力,也為寧靜的農村增添幾許熱鬧的氣氛,加入年輕人的創意,讓義竹的鴿笭季能發展成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傳承在地文化的活潑動能。

義竹鄉賽鴿笭文化季也設置彩繪鴿笭DIY活動區,讓村莊學童能更加認識農村傳統文化。(圖片來源:嘉義縣政府提供)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農業不只是農林漁牧,跨領域結合的「農業+」是反轉關鍵
【地方創生】菜市仔內憶民雄!中正大學創造溝通平台 從參與到認同、重構大學路
榮登2021食育力五星城市!嘉義縣長翁章梁:持續加強推廣,展現台灣農業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