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藥署每年定期抽驗市面上各通路醃漬蔬果產品約800-1000件以上。以2013年為例,酸菜及筍乾不合格的比例最高,不合格原因有75%是由於漂白劑超標、25%為防腐劑超標。

撰文=陳文嫺

天氣漸入秋,飯桌上少不了酸甜爽口的漬物搭配。根據AC尼爾森2015年的市場調查資料顯示,台灣罐頭中的醬菜產品一年產值約4億,其中又以花瓜最受歡迎。但這還只是罐頭包裝醃漬蔬果的銷售數字,若再加上其他包裝或散裝的醃漬蔬果產值,一定更為可觀,但你吃下肚的醃漬蔬果都安全嗎?

為保障民眾食用安全,食藥署每年定期抽驗市面上各通路醃漬蔬果產品約800-1000件以上。以2013年為例,酸菜及筍乾不合格的比例最高,而原因有75%是由於漂白劑超標、25%為防腐劑超標。但為什麼醃漬蔬果中會出現漂白劑和防腐劑呢?

台北市衛生局說明,像是菜脯、酸菜、碎瓜等產品因為產品濕度較高、保存較不容易,業者便會添加防腐劑苯甲酸,或為了有較好的產品賣相,而添加漂白劑二氧化硫。而沒有標準化作業流程、依靠經驗或所謂「祖傳作法」的業者,添加的劑量則可能因而超標。相關食品業者也表示,由於蔬果醃漬後會有褐變反應以致色澤較黯淡,才會額外添加漂白劑使其美觀,但其實也是由於在市場上消費者較無法接受自然色澤的醃漬蔬果而有此作為。也就是說,如果消費者可以接受不那麼白的產品,或許業者就可逐漸放棄添加漂白劑。

中央或地方政府抽驗不合格之產品,皆會要求販售地點之業者立即將違規產品下架並銷毀,並可依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18條及第47條第8款規定,處分製造業者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食藥署食品組組長潘志寬說明,食藥署與各地衛生局每年皆會辦理輔導計畫及業者說明會,以提升醃漬蔬果的食品衛生安全,除了對產品進行不定期抽驗也希望業者能加強自主管理。台北市衛生局也針對高風險產品列入重點稽查對象,並發布新聞提供消費者選購參考。食藥署中區管理中心科長林炎英表示,針對不合格業者進行輔導之後,每年不合格率已有逐漸下降的趨勢。

財團法人台灣優良農產品發展協會(CAS)表示,CAS目前驗證的醃漬蔬果產品包含蜜餞、泡菜、醃漬蔬菜、醬菜,且必須符合品質規格、標示規定、檢驗標準⋯⋯等。為了迎合現在消費者健康需求的趨勢,降低糖鹽的醃漬產品也不少,這類產品若要長時間保存,則必須運用殺菌技術、熱充填原理或是添加防腐劑等方法。為了避免買到添加防腐劑的醃漬蔬果,面對「低糖、低鹽」訴求且水份較多的蜜餞、泡菜時,最好選購需冷藏保存的商品。且勿過量食用,並搭配足量水分的攝取,多吃當季新鮮蔬果,以維護健康。

最後,林炎英也建議通路業者向上游廠商採購醃漬蔬果產品時,可以選擇有信譽食品業者登錄及附有自我管理或檢驗證明(農藥殘留檢測⋯⋯等)的來源廠商。消費者則可避免選購來路不明或散裝的醃漬蔬菜產品,尤其是顏色過於鮮艷及有異味產品則切勿購買,食用時也應適量。

延伸閱讀
醃漬蔬果的製程是什麼?為何有漂白劑、防腐劑、甜味劑?
醃漬蔬果沒營養吃了又生病?
怕鈉含量過高就少放鹽,你以為這樣的醃漬物就安全了嗎?
台日韓都愛的漬物:食力帶你識「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