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隨著近年的食安問題與家庭對於飲食的關注,使在家烹調又受到重視,而也讓便利餐食市場產生許多變化。要在忙碌工作之餘又兼顧居家開伙,學習簡化料理過程與搭配家電等皆能使料理更為便利。

撰文=彭漣漪、羅梅英

什麼是你記憶中的「媽媽味」?那道令你思念不已的料理,連結了家的情感與記憶,停留在舌尖上,也刻劃在心裡面。
在生活步調忙碌而快速的今天,雙薪家庭多、小孩上安親班,全家要一起好好吃頓晚餐,並不容易。

要「排除萬難」全家一起吃飯,除了準時回家,家庭分工、角色及任務或許也需要重新安排,並巧妙運用新時代工具及服務。

無論是媽媽煮、爸爸煮或親子一起煮,無論是天天煮或假日煮,全家共同完成愛的餐桌,一起創造家庭的味覺及情感記憶,再辛苦都值得。

每個家裡都有廚房,當爐子的火一開、炊煙一起,家也就溫暖了起來。在許多人的成長經驗中,餐桌上的飯菜香充滿了家的幸福溫度,長大後,回想起媽媽做的菜,是既熟悉又難以忘懷的味道。

但隨著時代演進,現代很多媽媽都不煮飯了。主婦聯盟董事王南琦在三八婦女節應邀演講,她問現場聽眾「媽媽的味道是什麼?媽媽的拿手菜有哪些?」很多30、40歲以上的女性邊分享媽媽的拿手菜時邊流淚,沒說出口的是對媽媽的思念;但年輕一點、20多歲以下的聽眾幾乎都說不出媽媽的味道是什麼。

吃晚餐,全家一起來幫忙

有趣的是,近來趨勢又漸漸走回頭路。食安問題嚴重、加上愈來愈多家庭意識到,全家一起晚餐、假日共食的重要性,家中爐火一個個重新開張。為服務忙碌現代雙薪家庭的各式便利餐食服務也開始進入市場,簡化家庭煮食的作業。再加上家庭各個成員共同參與「一起吃飯」的準備工作,讓全家有機會再次回到自家的餐桌上。

近年頻傳食安問題,iCook愛料理調查顯示,61%的人因此增加了在家下廚的頻率。親職作家番紅花擔心外食不安全,打從女兒念小學起,每天5點起床做早餐及便當;女兒念小五時,她乾脆辭職回家當全職媽媽,至今已煮了12年。女兒2017年即將念大學,番紅花的心情有點惆悵,「感覺project快到尾聲了,格外珍惜這一切。」

家庭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回到自家的餐桌上」變得重要。根據多項調查,在家中,過去家人花最多時間相處的空間是客廳,大家一起看電視、聊天;現在是餐廳,大家一起吃飯、分享。

然而,台灣外食太便宜、太方便,使得多數人將吃飯委外。主婦聯盟推廣「在家自己煮,從根本解決食安問題」,王南琦巡迴各地演講發現,「不會煮」以及「沒時間」,是大多數媽媽不下廚的原因。

沒時間是個大問題。現代家庭要一起好好吃頓晚餐,並不容易。現在許多家庭都是雙薪,小孩課後上安親班,大人下班回家已經7、8點,媽媽下班時簡直已累癱。王南琦表示,若一味指責媽媽不煮飯,只會造成媽媽內疚:「我沒煮飯,就是壞媽媽嗎?」

要「排除萬難」全家一起吃飯,除了準時回家,從祖父母、父母到孩子,角色及任務或許需要重新安排,共同幫忙,再巧妙運用新時代工具及服務,以竟其功。

新方法1:家事重新分工

王南琦強調一個觀念:「家裡想要有飯菜香,一定要家事分工。」小孩洗菜、媽媽煮菜、爸爸洗碗,大家一起做,不僅家庭有凝聚力,小孩有參與感,也會比較開心、吃得比較多。

在外商電視台擔任部門主管的袁櫻珊,上班不方便採買,就由先生負責採買,她負責做菜。兩個小孩想做菜,有時候袁櫻珊就讓他們切一下菜或洗一下米,摸一下那個觸感,認識菜原本長什麼樣。

新方法2:聰明簡化煮食的過程

比起上一代,番紅花認為,現代媽媽無論是資訊取得及食材採買都比過去便利太多,只要一指就可以搞定一切,缺的只是走進廚房的決心。一開始,媽媽不用設太高的標準,可以找令人安心的肉類半成品,自己只要炒兩個菜就好。

王南琦鼓勵上班族媽媽用些簡單方法,達成在家開伙的目標。例如,週末先做好肉醬、滷肉、肉燥、燉牛肉等,平日可以快速做出變化,「慢慢練習,拉高自煮的頻率,不需要太勉強,勉強就會很辛苦。」

新方法3:善用新服務及多功能廚房家電

為幫助家庭在家煮食,新服務及工具紛紛出籠,新型態廚具走向一機多用是最新趨勢。比如,有的多功能料理機具有秤重、切碎、蒸煮、研磨、攪拌、烹煮等12種廚房用具的功能。

另外,標榜「上午訂、下午到」的生鮮電商代購網站這幾年在台北風起雲湧,主打「新鮮」、「快速運送到府」等特色,目前從鮮果、養殖水產、冷凍肉品、現採蔬菜甚至調味料一應俱全。有的服務能幫你買到全球連鎖超市及台灣在地專賣的數萬件商品,最快1小時內配送到家;有的還幫忙切洗整理好。

記憶中的媽媽味,帶出過去美好的時光

61年次的王南琦說,上一代的媽媽幾乎日日煮三餐,因為以前的巷口沒有7-11,外食不方便,學校也沒有營養午餐,必須幫孩子帶便當。小時候王南琦爸媽擺攤為生,早上擺菜市場、下午路邊攤、晚上夜市,但媽媽仍每天早上煮稀飯配2、3樣青菜,還有4個小孩的午餐便當,晚上出門做生意前,也會煮好一桌菜,「真不知外型羸弱的媽媽,哪來的體力?」

高中畢業後王南琦北上念政大,木柵的冬夜又冷又溼,媽媽的雞湯,成為她很深的鄉愁。因為太想念媽媽的味道,她住宿舍還偷偷用電鍋煮雞湯,用料理撫慰心中的思念。

什麼是你記憶中的「媽媽味」?當料理和味道被收藏為一種家庭記憶時,每個家庭的故事都不同。對有些人來說,「媽媽味」是年節應景必上桌的特殊菜餚,有些是家庭傳承下來的私房菜,有些是媽媽的拿手料理,有些則是尋常家常菜的味覺記憶。

媽媽的味道之所以可貴,在於連結了家庭的情感,帶領我們翻開層層的記憶,想起過去的家庭時光。

番紅花小時候媽媽是職業婦女,身為家中5個小孩的長女,念高中前她會幫忙媽媽洗米、洗菜,媽媽回家後很快就可以開飯。小時候媽媽假日時必定做紅燒吳郭魚,記憶中魚肉極細、美味無比;但她長大後再吃,卻發現「土味怎麼這麼重?」原來,是當時全家人輕鬆圍坐在餐桌前的氣氛,讓料理變得美味。

味覺記憶長期受家庭影響

廣義來說,媽媽的味道並不一定僅限於媽媽一人,而是家庭的味覺記憶。不管過了多久、走到哪裡,都不會忘記家的熟悉味道。《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譯者曾亞雯曾在北京住過2年,想家時她就做有家裡味道的肉燥,試著讓異鄉的落腳處有家的感覺。

對曾亞雯來說,「媽媽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國一時媽媽離開家之後,奶奶和姑姑扮演起照顧者的角色,她們3人共同構築了曾亞雯對食物的記憶。從小她幾乎不曾外食,一直到念大學才知道鹽酥雞和雞排是什麼滋味。

每個人的媽媽的味道都不一樣,這些味道不只停留在舌尖上,也刻劃在心裡面。

用料理讓孩子記住媽媽的味道

iCook創辦人兼執行長蕭上農小學時,天天在圍牆邊等媽媽送便當。現在只要回想起這個畫面,都還可以感受到媽媽濃濃的愛。媽媽在他念大學時去世,偶爾很想念媽媽的炸排骨時,他會嘗試做出記憶中的媽媽的味道。在iCook上,光是炸排骨就有超過50種做法,每個媽媽的做法都不一樣,相信對家人來說,自己媽媽做的最美味。

王南琦認為,「媽媽可以留給孩子好的回憶之一,是餐桌上的記憶。」當孩子的童年只有外食,「長大以後只記得麥當勞、7-11和夜市,是一件令人悲傷的事。」

番紅花希望透過料理,讓孩子記住媽媽的味道。她相信等女兒離家上大學之後,有空一定會回家吃飯,而且女兒將來一定會像媽媽一樣,願意為家人做飯。

如果年輕一代喪失了煮菜的能力,家庭口味和飲食文化就會失傳,上一代家庭記憶重要的一部分將漸漸消失,新一代所創造的家庭記憶也會有缺角。

無論是媽媽煮飯、爸爸煮飯或親子煮飯,無論是天天煮或假日煮,共同完成家庭愛的餐桌、創造家庭的味覺及情感記憶,再辛苦都值得。

本文獲未來family授權刊登,原標題「媽媽的味道 共創全家的幸福餐桌」。

延伸閱讀:
居家烹調3提醒 讓自己遠離食物中毒
日本男人傳授的心法:做菜就好像是理化實驗
用科學做料理 讓食材完美殺青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