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阿美族過去都是「斜槓工作者」,平時不僅要灌溉務農,也要出海捕飛魚,甚至捕魚網也需要自己編織。在成就一道飛魚料理中,從捕撈、處理、以及煙燻保存都蘊含著博大的學問。

撰文=楊柏偉(法式餐廳Sinasera 24行政主廚)

最早的斜槓工作者 務農和捕魚需樣樣精通

那天跟高爸、高媽討教飛魚的相關知識,高爸說他父親就是捕魚的。他回憶小時候家裡的漁網都是縫製的,不像現在有現成的可以買。以前每家男丁都是斜槓工作者,平時耕作田地、灌溉務農,6月準備收割稻子之前,就會抓緊空檔出海捕飛魚。

因為割稻期間需要請親戚幫忙,所以要趕快準備飛魚,晚餐才有葷食可以請客答謝。而收完稻子後還要潛水採集,網羅各式可食用的螺貝類、海藻、海菜等,慶祝當年的收成。

高爸笑說,以前網子要自己編織,所以很短。一個晚上能捕到二十隻飛魚就很厲害了!現在的大網子,輕而易舉地就能捕撈一百多條。聽他訴說過往,覺得特別有趣,又繼續追問捕魚的技巧。

高媽在一旁直搖頭:「這實在太難了!」不是不肯教,是很難學。

從捕魚到燻烤一氣呵成 步驟中的眉角不在少數

「看流水就知道魚會怎麼走。」高爸一句話,讓我內心充滿了問號。

「小時候我很調皮,喜歡在海邊玩,國中時期就在抓魚苗玩。」這些日常點滴讓高爸很早就學會看海流的走向,所以出海的時候,很快就能找到魚群的聚集地,以及行進方向。每次傍晚出海,晚上11點左右就能滿載而歸。雖說如此,高爸還是會把漁獲量控制在100至120隻,為的是能在當天就把捕撈到的飛魚處理起來,才不會有瑕疵品。

高爸把飛魚帶回家後,高媽就會變身成為「殺手」,開始清洗、剪飛魚翅膀和鰭、刮魚鱗、過背、去頭、取內臟分類、過水、瀝乾、撒鹽,行雲流水般的操作流程看似簡單,其實每個步驟都有眉角。

某次我帶餐廳同仁到高媽家看飛魚的處理過程,高媽隨口問我們要不要試看看,廚房夥伴們個個摩拳擦掌,結果從剪飛魚翅膀跟鰭就卡關,旁觀者笑到不行。

原來,剪鰭是有角度的,找好角度才能下手。「過背」的意思,就是用刀剖開飛魚的後背,一不小心就會打滑切歪,這樣的飛魚賣相就不漂亮;加上燻烤過程中,因為厚薄不同,軟硬跟風味也會不均勻,進而影響品質。

「過水」並不是用水草草沖過就好,要仔細刷乾淨血水跟雜質,這樣可以降低腥臭味,並有效去除殘留的海洋弧菌。全部完工後,瀝水、均勻撒鹽後再次瀝乾,然後將飛魚交錯平攤擺放在托盤上,送入冰箱靜置一晚,有點像一夜干的作法,能讓魚肉緊實、風味濃縮。

隔天一早,高爸從冰箱取出飛魚,帶到山上搭建的烤架上燻烤,完成後放涼,就可以收起來保存或直接開動了!

各地飛魚乾乾燥手法大不同 掌控火候和溫度才是關鍵

除了阿美族,台灣很多地方都有製作飛魚乾,只是處理方式不太一樣。蘭嶼和恆春地區因為自然條件允許,大多透過日曬風乾。蘭嶼一般以懸吊式置放,而恆春則採用平面攤開的方式,接受豔陽炙烤。有些人甚至會把飛魚掛在水塔內側,但高爸認為這種方式會讓魚肉的油脂流失,魚肉呈現偏乾硬的口感。

傳統阿美族會用月桃梗或牧莖來增添飛魚的風味。高爸則是透過不斷摸索的過程中,找尋自己偏好的香氣來源。他時常會到海邊挑選木頭,時而上山砍伐樹木,不管是被雨淋濕或是置放乾燥的木柴,甚至半乾半濕的也能運用,都有不同的風味特色。

高爸爸對自我要求很高,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是努力試驗不同的作法。過去他曾在桃園擔任鐵工的職務,懂得掌握火候、溫度的重要性,在燻烤飛魚的過程中,他也發揮得淋漓盡致。

兩人互相合作與陪伴 分攤斜槓生活重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部落居民的日常。每個人都是斜槓工作者,隨著產季的變化,調整工作內容。4到6月的飛魚季過後,高爸開玩笑說,可以修身養性了。但是,按捺不住無聊的高爸不時上山採竹筍,或是出海捕炸彈魚做成醃漬物。年紀剛滿六旬的他對於農作物可說是樣樣精通,沒有什麼能難倒他。

聽他們夫妻回憶起過往的點滴,高媽剛嫁到部落的時候什麼都不會,看到高爸一個人處理各種事情很辛苦,希望能加減替他分擔。高爸爸也一直鼓勵她嘗試不同事物,從處理漁獲到各種食材醃漬,直誇高媽有天賦,才能做得那麼好吃。

為了維持家計,高媽開始學習烹飪,除了到學校幫忙煮飯,也會到我們在長濱街上的咖啡廳Luma Cafe幫忙。平時她還會打電話維繫過往的老客戶銷售當季產品,如醃漬飛魚卵、酸筍等。

內容來源:《主廚帶路:風味絕佳的東臺灣食材之旅》,時報文化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這些原住民特色飲食你知道嗎?卑南族也有酸辣湯 達悟族對不同品種飛魚定義大不同!
原住民傳統穀物「油芒」營養價值高!搭配紅藜、小米變化出多樣化的在地零食點心!
走入花蓮原住民部落學習生活智慧!花蓮農改場「筷閃野美味」部落農遊 從特色美食中了解原民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