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你知道多少海產的俗名?像是我們常吃的小魚「帕頭仔」,應是從布巾諧音借字而來。還有「𠕇」和「冇」指的是軟硬之分,像是鳳梨就有「𠕇仔」和「冇仔」之分。

撰文=曹銘宗(台灣庶民語言及文化作家)

我在2018年出版《花飛、花枝、花蠘仔:台灣海產名小考》後,仍繼續隨緣探索台語海產俗名的由來,雖然不一定有答案,但樂在其中。

台灣常見的小魚「帕頭仔」

石首魚科(Sciaenidae)白姑魚屬(Pennahia)的魚種,在台灣是常見、美味的中小型魚,台語稱之phànn-thâu-á,一般寫成「帕頭仔」,但不知命名由來。我最近找到可能的答案,在此與臉友分享,並請指正。

「帕」台語音phè,指布巾,例如「尿帕仔」(尿布)、「奶帕仔」(胸罩)。魚名帕頭仔的「帕」音phànn,顯然是諧音借字,來自華語的「帕」(漢語拼音pà)。

油煎「帕頭仔」是常見的烹飪方法。(圖片來源:貓頭鷹出版提供)

「𠕇」、「冇」的軟硬之分

魚名phànn的正字,我很快想到台語的「冇」及「𠕇」,「冇」(phànn)指鬆軟、結構不紮實,「𠕇」(tīng)指硬的、堅實的。

台灣的土鳳梨、金鑽鳳梨等,都有「𠕇仔」(tīng-á)、「冇仔」(phànn-á)之分,前者內部較實、水分多;後者內部較空(故手指彈有鼓聲)、水分少(故較甜)。

台語「冇粟」(phànn-tshik)指穀粒不飽滿的稻穀,「冇石仔」(phànntsio̍h-á)指內部有氣泡狀孔穴的岩石,古早常用來搓洗鍋子。

內容來源:《腰瘦好吃》,貓頭鷹出版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什麼素菜得花上數小時製作?看似簡單卻費刀工的「10樣菜」是什麼?
真菌感染白樺樹的瘤狀物竟是北歐傳統飲品?「白樺茸」讓病樹附加經濟價值
鈕扣菇、小褐菇、波特貝拉菇都是「洋菇」?在不同階段收成的風味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