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牛肉作為韓國王族最愛的肉品,除了象徵身分地位外,也常被當作祭祀的供品。一開始只有王族食用,直到後來牛隻增加,加上燕山君的倡議後才逐漸變成國民日常肉品。

撰文=金東珍(韓國教員大學講師)

牛肉為王族專屬食物 平民無法輕易買賣

在過去,牛肉是至高無上的食物,因此無論是想成為國王、或是代理國王的人,只要是王,一定要吃牛肉。在《朝鮮王朝實錄》首篇預示李成桂家族將開啟朝鮮王朝的記載中,也出現了牛肉。

太祖李成桂的先祖穆祖曾到達開元路南京之斡東(咸興),歸順於治理當地之千戶(元朝官名)。高麗高宗41年(1254),治理斡東的千戶以盛宴招待穆祖,穆祖則以牛馬報之。

之後,穆祖在斡東東南三十餘里名曰「者考羅」的海島上築石城,以放牛馬。養過牛馬的穆祖與真的諸千戶及達魯花赤交流往來,他們必宰牛馬饗宴,彼此禮待盛厚,建立友誼。自李成桂建立朝鮮後,朝鮮國王都吃牛肉。太宗15年(1415)因乾旱嚴重,王撤膳(肉膳)斷酒,並令大小人員不得食牛肉。自死之牛肉亦由京城內的漢城府課稅,京城外則有官方明文後,方許買賣。違者亦依律論罪。

祭祀用牛學問多 初一祭典都用牛

王與王族喜歡吃牛肉,所以王室祭祀時都會準備牛肉。太宗18年還特別記載昭頃公因平日嗜牛肉,太宗在朔望之祭(在宗廟或文廟每月初一及十五簡單舉行的祭祀)便準備牛肉祭祀。

國家所舉行的祭祀也廣泛使用牛肉。在宗廟祭祀時,呈上的祭品為蒐狩所獲之獐、鹿、雉,其餘祭享則用牛、羊、豬。在祭祀孔子的釋奠祭也是正配五位與從享十位,東西廡從祀一百八位,犧牲共用牛一。

在輝德殿(朝鮮世宗妃昭憲王后氏神位奉安的地方),正月初一別祭用牛已成為常規。祭品用牛,宗廟祭黑犢牛五頭,永寧殿祭黑犢牛二頭,社稷祭用黑大牛三頭,文宣王釋奠祭用黃大牛二頭,文昭殿別祭黃犢牛二頭。

王室對牛肉的喜愛,即便是出家後也沒有停過。定宗的兒子李德生曾經出家,後來聽從世宗的命令還俗。他雖然經歷過僧侶生活,但聽說還俗後很愛吃牛肉。據說搜索其家時,找到牛頭三十五、馬頭八,餘骨甚多,還有帶肉淋漓者。

牛隻增多、燕山君倡議 牛肉漸成日常肉品

隨著飼養牛隻數增加,食用牛肉成為日常,實錄上也開始記載不同部位的牛肉食用方法,尤其燕山君,更是眾所皆知會吃牛各種部位的人物。據記載,燕山君食治牛脾腎各一部,烤食被稱為「牛心炙」的心臟或食肉汁。此外還蒸小牛,下令牛肉不僅做為祭品,也應當便於做為日常食物。懂得挑選不同部位牛肉享用的燕山君,成了第一位提議將牛肉當成日常食物的國王。

若日寒,則御貢生牛肉以取代牛脯。宮中毫不避諱地吃牛肉,據說內人私下準備王的宴會時,一次都要宰殺八、九頭牛。這是「中宗反正(譯註:朝鮮王朝廢燕山君的宮廷政變)」以後的紀錄,雖然內容是想凸顯燕山君的暴政事例,但也顯示出食用牛肉日常化的重要過程。在轉變的時期,總是必須跨越理念與現實之間的矛盾。

「中宗反正」成功後,燕山君食用牛肉一事被當成暴政的代表事例,貢奉牛肉給王的行為也就此中斷。燕山君末年有如下紀錄。

以各道上貢物膳,猶為不適於口,馳書于各道,令封進牛肉,各官守宰畏罪,一日之內,有殺九牛者。

奪權者最愛的一味 曾因吃牛肉而入獄

牛肉象徵國王的品味,因此對圖謀篡奪王位的叛逆者來說,牛肉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一味。沒有得到國家的許可而吃牛肉,這種行為也被視為叛逆的表徵。有紀載提到因病食用牛肉的南怡,以國喪為由遭到逮捕。逮捕當天,在南怡家中廚房搜得牛肉數十斤。據說朴世蕃「主上(明宗)即位之初,與社稷洞居武人等結為徒,屠牛宴飲,有亂逆形跡。」

內容來源=《朝鮮牛之味:看牛肉如何餵飽一整個近代韓國》,臺灣商務出版

延伸閱讀
台灣乾式熟成教父陳重光:雖然不是牛肉屠宰國,也能造就數一數二的牛排
進口牛肉冷凍還是冷藏好?熟成為何能造就不同風味?
冷麵竟然不是夏季專屬?朝鮮歷代君王這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