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與美國史丹福大學攜手合作,運用衛星遙感記錄技術研究太平洋黑鮪隻棲息溫度、地理位置,來透析產卵回游與生態習性,此研究成果為全球首度記錄太平洋黑鮪產卵洄游行為特徵,可做為漁業管理資源評估之重要參考。

整理=編輯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簡稱水試所)與美國史丹福大學攜手合作,運用衛星遙感記錄技術,解析有「生魚片之王」之稱的太平洋黑鮪的棲息溫度、深度與地理位置等訊息,揭開其產卵洄游與生態習性的奧祕。

根據衛星資料顯示,太平洋黑鮪日夜移動行為具顯著差異,夜間喜棲息於約200公尺以內的溫躍層,白天則多半在300至500公尺深的海域活動。此研究成果為全球首度記錄太平洋黑鮪產卵洄游行為特徵,可做為漁業管理資源評估之重要參考。

太平洋黑鮪 產卵地從沖繩延伸至台灣東部海域

水試所指出,全世界黑鮪共有3種,包括太平洋黑鮪(Thunnus orientalis)、南方黑鮪(Thunnus maccoyii)及大西洋黑鮪(Thunnus thynnus)。

其中太平洋黑鮪廣泛分布在太平洋溫帶海域,是鮪類中首屈一指的巨無霸,最大體型超過4公尺、700公斤,壽命長達40歲以上。太平洋黑鮪3歲魚即可達性成熟,其主要產卵場有2,其一為西北太平洋菲律賓海之沖繩延伸至台灣東部海域,產卵季節為4月中旬至7月初;另一為日本海南部,產卵期為6月中旬至8月初。

太平洋黑鮪最大體型超過4公尺、700公斤,壽命長達40歲以上。(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在日本海南部孵化之太平洋黑鮪幼魚,有2種方式往東太平洋洄游,分別為經由往北穿越津輕海峽至親潮與黑潮交會區,以及往南經日本與韓國間之對馬海峽至東海,往東沿著日本沿岸黑潮往北,最終皆抵達親潮與黑潮交會區,再順著黑潮延伸往東太平洋方向洄游。然後經1~2年大尺度跨越太平洋洄游至下加利福尼亞進行攝食及成長。幾年後再進行跨越太平洋洄游,回到西北太平洋台灣東部及日本海進行產卵。

產卵數逐漸恢復 但仍處「過漁」跡象

水試所表示,由於太平洋黑鮪生活史不同階段都會被不同國家所利用,北太平洋鮪類及似鮪類國際科學委員會(ISC)遂自2011年起開始擬定漁業管理措施。根據2022年ISC太平洋黑鮪資源評估報告指出,雖然近幾年其產卵母魚族群量逐漸恢復,但整體資源量仍處於過漁(overfished)狀況且有持續性過漁(overfishing)跡象。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經科學家評估後,確認造成資源衰退的主要壓力是來自捕撈幼魚的漁業。水試所針對WCPFC的評估表示,太平洋黑鮪是我國中小型延繩釣漁船之季節性捕撈的高經濟魚種,每年4到6月在東部及東南海域漁獲之黑鮪皆已達性成熟階段(6歲以上),亦即台灣係以捕撈成魚為主,對於成魚之族群動態解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歷經5年 成功以衛星標誌追蹤3尾太平洋黑鮪成魚

水試所說明,為進一步解明太平洋黑鮪的產卵洄游特徵與生態習性,該所嘗試進行其衛星標識放流試驗,歷經5年的努力,在2021年5月成功將彈脫型衛星標識記錄器配置於3尾太平洋黑鮪成魚(編號#202621、約200公斤;#201097、約300公斤及#201098、約180公斤),該些標識器分別歷經53天17小時、13天4小時及60天16小時後彈脫,累計資料記錄時間達127天13小時,記錄範圍從台灣東部外海經日本沖繩島至北海道南部海域,直線移動距離長達3000公里以上;太平洋黑鮪日夜移動行為具顯著差異,夜間喜棲息於溫躍層(約200公尺)以內的水層,白天則多半活動於較300至500公尺深的海域。

太平洋黑鮪(黃色#202621、紅色#201097及綠色#201098)標識放流海域位置(四方形)、標識器彈脫魚體位置(三角形)及推估之移動路徑(紅及黃色圓形)(註:太平洋黑鮪#201098回傳衛星資料不足無法解析路徑資料)(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標識3尾太平洋黑鮪(#202621、#201097及#201098)白天與夜間棲息熱點之深度與溫度。(圖片來源:農委會提供)

水試所表示,由於太平洋黑鮪成魚個體大且力道強,在揚繩起鉤搏鬥的過程延繩釣組隨時有斷線的風險,要將活體引導至海面進行配置衛星標識器難度相當高。水試所由衷感謝台東新港籍鮪延繩釣漁船,該所提供的補貼不多,但其仍樂於協助此項研究。此研究成果除可補足區域性漁業管理組織建立資源評估模式所欠缺的生態訊息,也善盡我國身為黑鮪利用國之義務。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過度捕撈使鮪魚數量50年下降6成!細胞培養海鮮公司開發出人造鮪魚產品
我們每次吃海鮮的選擇 決定了未來的孩子還有沒有海洋的魚可以吃
台灣箱網養殖業朝科技管理發展! 漁業署攜手海洋大學研發智能化箱網養殖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