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本從1992年開始反省大眾旅遊的缺點,並以「都市與農村互補共生、國土均衡發展」為目標,開始推動小規模、高品質並且量身訂做的「農村綠色旅遊」,不但降低大規模開發的負面影響,也製造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

撰文=青木辰司

日本在1992年首度將「農村綠色旅遊」(Green Tourism)納入政策討論,至於什麼是「農村綠色旅遊」,其定義如下:

綠色旅遊乃是以都市與農村間互補共生、追求國土均衡發展為基本目標,希望在豐富多元的農村進行各種具有自然、文化與人際交流特色的休閒活動,讓都市民眾能在農村進行留宿型休閒活動。(財團法人21世紀村創造塾 1992:11)

根據這樣的定義,「農村綠色旅遊」的主要價值「追求都市與農村互補共生、達成國土均衡發展」,可說和傳統的觀光政策與觀光論述完全不同,是跨時代的新概念。不過,這種概念在1970年代西歐就已出現,主要源於反省大眾旅遊(大規模開發與大量移動型觀光)的缺點,稱為「另類旅遊」(alternative tourism),到了1990年代,綠色旅遊開始受到更多瞩目。

換言之,做為新型態觀光模式的綠色旅遊,其做法和過去「破壞性、大眾化且商業化又重視硬體的觀光型態完全不同,主要內涵變成:

1、尊重地方發展
2、活用地方資源
3、建立地方社會整體營運管理
4、重視環境保全
5、重視雙方利益

希望在這五種目標之下建立適當的平台」(青木 2004:28)。

農村綠色旅遊概念產生的背景

就日本而言,主要是因為1990年代初期各地大量出現渡假村開發,引起有識之士的警覺與反省。同時農政方面有人提出「新農政計畫」,希望不只停留在狹隘的糧食供給政策,而是更廣泛地從國民糧食與生活型態角度來振興食與農,提升都市與農村交流。在此目標下,首度從政策面討論實現綠色旅遊的必要性。

之後,日本政府在各地劃定許多「綠色旅遊模型整備構想策畫地區 」,指定超過200個市町村,包括大分縣宇佐市安心院町等,展開多采多姿的各種實踐活動。

綠色旅遊基本理念是「留宿型交流」,希望都市人進入農村進行綠色旅遊而且住宿,都市與農村進行對等且持續的交流。只是,日本人的休閒文化並不是很成熟,大多數都市民眾不會把農村納入旅行住宿地點,法規上也有各種窘態僵硬的限制,因而在推動農村綠色旅遊過程中,容易遭遇商業經營之困境。加之日本人普遍有集體主義心態,經營農村綠色旅遊的人經常只希望「和別人差不多就好」,不太能推出具有獨特性的活動,這是日本推廣綠色旅遊容易遭遇的困境。

「日本型綠色旅遊」之多樣性與實踐方法

在前述文化、制度、民眾觀念及法規限制條件下,如何實踐具日本特色的綠色旅遊?

首先必須發展能讓都市民眾在農村、農家住宿的「農村民宿」。

其次,建立讓都市民眾在農村勞動以對價報酬換取住宿費用的「農山漁村型工作假期」制度 。

第三,成立可讓都市民眾邊學邊玩的「綠色旅遊大學」。

第四,將農村綠色旅遊納入國、高中教育的一部分,推廣「體驗教育型綠色旅遊」。

第五,進一步推動「社會福利型綠色旅遊」,讓人們在實踐綠色旅遊過程中達到自我療癒、自我成長的目標。

在清楚設定以上5項目標後,日本各地推動的綠色旅遊具有完整性及體驗性,同時也具有實際的實踐方法和完備的研修功能,因而得到了很好的評價,顯示了與西歐不同的綠色旅遊作法。

這種作法的主要關鍵在於規模不可太大,而且根據各農村地區特色「量身訂做」,追求小規模高品質的交流,因而可以將大規模開發與觀光事業所帶給環境過重負荷與社會不良的影響降到最低。具體做法是,每次實施都市與農村交流的人數做適當限制,如此才能確保「規模紅利」(scale merit),及持續實施的可能。

正因為「量身訂做」,日本型綠色旅遊很快地拓展到日本各地,結果發現,不只是商業收益不差,觀光客與農家和農村民宿業者間的交流非常熱絡,堪稱達到「開心交流」程度,這樣的做法顯然和傳統觀光事業不同。

內容來源:《食農社會學》,開學文化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台東「宜興園」的暖心牽手宴 以老台東的味覺記憶牽起旅人與社區的關係
【社區串連】結合社區與在地農家 「大山北月」從在地食材到產地旅行 發揚大山背柑橘文化
島嶼見學旅行社:旅遊也是種深度學習!從飲食文化、在地產業、生態關懷體驗認識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