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牡丹鄉栽培段木香菇已60年歷史,以印度栲為主的段木樹種,栽培出來的香菇香氣濃郁、風味獨特,是依循著長輩傳承利用森林環境的傳統生計方式。然而逐年面臨段木源不足、菌種弱化等問題,原維持3年產能的菌種,現在只有1年生產力。
整理=編輯部
國境之南的牡丹鄉,倚著僅五千人口,依循先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提出「里山林下經濟在原鄉」的地方創生計畫,在國家發展委員會、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及屏東縣政府等單位的協助下,名列全國首波通過核定的地方創生計畫,也是首例以全鄉性發展「林下經濟」的地方創生、更是屏東縣第一個提出就通過的地方創生計畫的鄉鎮。
2020年12月11日在林務局國際會議廳發表該計畫全國首例打造的「社區型段木香菇菌種中心」,由林務局林華慶局長、國家發展委員會林鐘榮專門委員、原住民族委員會古英勇族群委員、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蔡文進副處長及屏東縣牡丹鄉公所潘壯志鄉長,及靈魂人物-輔導牡丹鄉地方創生的屏科大森林系陳美惠教授團隊,共同揭開序幕。
屏科大陳美惠教授於牡丹創森記者會進行成果說明。(圖片來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產官學打造培育菌種的「五寶」
林華慶表示:「這一套培育菌種的『五寶』可說是產官學合力實踐的成果:分別是來自產業界的『菌種平台』、來自學界的『專業技術』、來自社區的『在地種植』、帶來希望的『農友與青年』,以及來自政府的『資源推手』。有別於公司企業型的菌種生產體系,這種社區型模式更加適合山村、小農、返鄉青年的操作,也將帶給台灣各地山村自行培育適合在地生長的菌種,有助於多樣性菌種的保存,增進產業韌性。該計畫從今年五月開始推動不過7個月,但已有成果能與大家分享相當感動,未來將會以維持森林生態系功能、永續經營及里山精神為核心指標,全力協助牡丹鄉發展林下經濟。」
段木源不足 造成菇農成本損失
牡丹鄉栽培段木香菇已60年歷史,以印度栲為主的段木樹種,栽培出來的香菇香氣濃郁、風味獨特,是依循著長輩傳承利用森林環境的傳統生計方式,深具地方文化特色,令鄉民相當自豪。然而逐年面臨段木源不足、菌種弱化等問題,原維持3年產能的菌種,現在只有1年生產力,不只段木利用效率不彰同時造成菇農的成本損失。
成立全國第一座社區型菌種中心
為解決這問題,屏科大團隊、農試所與牡丹鄉高士部落合作,成立全國第一座社區型菌種中心,有來自農試所專業的協助,屏科大將專業師資導入社區,持續諮詢輔導與評估、進行牡丹鄉香菇菌種的採集與保種,以及菌種擴培(香菇子實體採集→培養基製作→菌種分離培養→麥粒瓶培養→木屑瓶走菌培養)。而高士社區進行菌種中心的空間整備、木屑瓶植菌至段木,及香菇栽培與管理。從學校與社區分工開始,逐步培力與技轉,直至社區完全承接,能夠獨力運作,並使部落青年習得這門技術,扎根部落發展適地菌種並且地產地消,降低成本,亦落實在地人才養成,返鄉青年李智揚、王嘉柔已經習得菌種培育技能,並應用在部落段木香菇栽培工作上。
旭海部落潘呈清代表投入段木香菇生產。(圖片來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青年返鄉投入段木香菇生產。(圖片來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潘壯志說:「過去牡丹族人的祖先就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與自然共生,雖然族人不懂「里山倡議」、「林下經濟」與「混農林業」這些專有名詞,但是很幸運的委託屏科大社區林業陳美惠教授專業團隊,他們將段木香菇、森林養蜂與養雞優秀的專家進到牡丹鄉,讓牡丹鄉民有機會得到專業人員的技術輔導,逐步建立牡丹鄉林下經濟品牌,集結小農力量與生態旅遊,創造更多機會。」。
陳美惠教授對於牡丹鄉的地方創生計畫有諸多期待,因牡丹鄉6村中,就有5個社區已投入生態旅遊,具備良好的生態旅遊基礎,且有絕佳的地方創生前瞻性等諸多優勢,現又得到主管機會的認可取得支援,相信未來在各地社區,可依該模組進行更多林下經濟知識相關的地方創生,目標「落地」扎根,創造更多的社區寶石,閃亮整個台灣。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 助於安定精神、穩定肌肉收縮的「香菇」
▶讓乾香菇回軟時,為什麼要用加少許糖的溫水?
▶新加坡最新研究:每週食用兩次蘑菇,可保持大腦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