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根據國民健康署2021年至2023年間的統計,我國大約每6位孕婦就有1名有貧血現象,孕婦貧血可能導致妊娠併發症機率增加以及危害胎兒健康。國民健康署呼籲懷孕媽媽們在孕期更需注意自身飲食均衡以防貧血,同時,國民健康署也提供貧血檢驗服務,孕媽咪們可多加利用,及早發現貧血以期及早進行治療。

整理=編輯部

依據國民健康署2018年~2022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發現,我國20至49歲育齡婦女的貧血盛行率為19.7%(貧血:血紅素<12g/dl)。另外,根據2021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之孕婦產檢資料統計,孕婦在懷孕第24-28週接受產檢貧血檢驗服務超過26萬人次,初步發現異常率約17.4%(以第2孕期血紅素<10.5g/dl判斷為異常),大約每6位孕媽咪,就有1位有貧血現象。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懷孕媽媽們需要更注意孕期飲食攝取,避免血紅素低於標準值,而出現所謂的孕媽咪貧血現象。自2021年7月1日起,國民健康署提供妊娠第24-28週貧血檢驗服務,希望所有孕媽咪都能善加利用,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孕期貧血影響母嬰健康 飲食攝取4技巧不可少

造成貧血的原因主要有遺傳、疾病或營養素攝取不足,若孕媽咪在懷孕第12週前的產檢血液常規檢驗時發現貧血,建議就醫以釐清貧血成因為先天遺傳性或營養素缺乏等因素,若產前貧血將增加產前、生產及產後妊娠併發症與胎兒健康危害的風險。根據國外文獻指出,產前診斷為貧血的孕婦,發生死亡風險為未患產前貧血孕婦的18.10倍,發生子宮切除風險為7.7倍,生產時輸血為3.2倍,產前及產後發生血栓風險分別增加為3.0倍及2.6倍,產後出血為2.1倍。此外,有產前貧血孕媽咪所生新生兒,入住加護病房的風險為未有產前貧血者的1.2倍,發生產前胎兒窘迫為1.2倍。國民健康署提醒,懷孕期間攝取足夠營養素(如:鐵、葉酸、維生素B12等),可預防貧血的發生,若有任何飲食或補充營養素的問題,可洽詢營養師進行營養評估及飲食指導,或經醫師指示下使用營養補充劑,以改善貧血症狀。國民健康署提供預防貧血之飲食4技巧:

1、攝取富含鐵質食物

孕期鐵質攝取不足,可能對胎兒的腦部造成不良影響。建議孕媽咪每日鐵質攝取量需達15毫克(mg),第3孕期之孕婦及哺乳中的媽咪更要增加每日鐵質攝取量至45毫克(mg)。日常飲食中,可經由富含鐵質的內臟類,如豬肝、鴨血、紅肉類、海產類,如文蛤、章魚及豆類與其製品,如黑豆、小方豆干來補充。另外,在用餐中或餐後2小時內食用富含維生素C的新鮮當季水果,如:芭樂、柑橘、文旦、小番茄,可以促進鐵質吸收。

2、葉酸補充不可少

葉酸如果嚴重缺乏,可能會影響寶寶神經管發育、造成唇顎裂。神經管若缺損在脊柱位置,就會產生脊柱裂。有懷孕計畫的婦女,建議孕前葉酸每日攝取量需達400微克(µg),懷孕期間,增加每日攝取量達600微克(µg)。在日常飲食,每日至少需攝取1至2碗深綠色蔬菜,如菠菜、紅莧菜、紅鳳菜等,並可搭配全榖雜糧如紅豆、綠豆、鷹嘴豆、燕麥、紅藜等一起入菜。另外,堅果類食物,如葵瓜子、黑芝麻,以及蛋白質類食物中的海鮮類,如鯖魚、牡蠣、雞肝、黃豆、黑豆等,亦富含葉酸。

3、維生素B12很重要

維生素B12缺乏,可能導致胎兒的神經管缺陷。懷孕時,建議維生素B12每日攝取量應達2.6微克(µg),主要食物來源為動物性蛋白質,包含海鮮類,如蜆仔、文蛤、牡蠣、肉類、蛋、乳製品等,植物性來源則可食用紫菜、海髮菜來補充;另外,全素者可在醫生指導下,使用維生素B12補充劑。

4、蛋白質攝取量須增加

攝取充足的蛋白質,可提供足夠的造血元素。懷孕期間蛋白質每日攝取量需額外增加10公克,且蛋白質來源中一半以上應來自優質蛋白質,如:黃豆、毛豆、黑豆與相關製品,或乳製品、魚、蛋、肉等。

定期接受產前檢查 善用孕產衛教資源

為幫助孕媽咪瞭解自己和寶寶的健康狀況,國民健康署提供14次公費產檢,包含2次貧血檢驗,(建議檢驗週數分別為第12週前與第24週至28週之間)、3次一般超音波、妊娠第24-28週妊娠糖尿病篩檢、第35-37週產前乙型鏈球菌篩檢及2次產前1對1衛教指導,請孕媽咪定期接受產檢,以早期發現及早治療。準爸媽們如有孕期照護問題,可至國民健康署健康九九+網站-孕媽咪好孕館,或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相關資訊,或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國語諧音:抱緊您,抱緊您),將有專業人員為您服務,歡迎準爸媽們多加利用。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孕婦小心!攝取過多糖恐影響胎兒腦部發育、體質
懷孕初期吃什麼?飲食關鍵3營養,吃出好孕道!
母親在孕期或哺乳期補充維生素D,真的可以讓嬰兒長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