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原民作物為部落智慧與生活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近年卻因人口外移及老化等問題造成傳承中斷危機。台東區農業改良場2022年度起陸續輔導電光、山領榴、加拿、桃源及達魯瑪克等5個部落建置保種圃,已協助保育逾60種作物,望能協助部落找回原民作物種原。

整理=編輯部

台東縣的原住民涵蓋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葛瑪蘭族及達悟族等7個族群,匯聚豐富的特色作物種原及多元的利用智慧。

然而,由於都市化緣故,許多原民部落都出現了人口外移及老化等現象,導致原民作物種及相關知識,特別是種原多樣性及其用途等傳承產生了中斷危機。

為促進轄區原民部落之雜糧、豆類、野菜與特用作物種原及其利用智慧的傳承及永續發展,台東區農業改良場(以下簡稱台東場)2022年度在縱谷廊道,陸續輔導電光、山領榴、加拿、桃源及達魯瑪克等5個部落建置保種圃,協助部落找回原民作物種原。

台東場輔導建置保種圃 傳承原民部落特色作物與文化

台東場場長陳信言表示,原民作物種原為部落智慧與生活文化傳承的重要基礎。為輔導轄區原民部落保存作物種原,台東場在「找回原力-原鄉生態永續新農業核心技術研發與擴散」綱要計畫項下,整合場內原民作物保種、種苗繁殖、栽培管理、數位典藏及教育訓練等相關資源,輔導轄區部落建置保種圃。

規劃逐年在縱谷、南迴及海岸等不同廊道的原民部落,透過與部落文健站或社區發展協會交流,挑選有意願合作的部落。經由與頭目及耆老的交流,蒐集部落重要或有傳承中斷危機的特色作物清單,協助蒐集種原、育苗繁殖並定植於保種圃中。

保存種類依部落族群特色及意願,涵蓋雜糧、豆類、原民野菜或特用作物等類別,按季節輔導族人針對不同作物種類,進行採種、保種、育苗、肥培及病蟲害管理。未來規劃結合當地學校或於部落辦理相關訓練課程,讓示範保種圃成為部落特色作物保存及利用智慧的重要傳承基地。

台東場同仁與部落文健站耆老確認不同作物之族語及蒐集保種作物清單。(圖片來源: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5個部落跟進計畫,台東場已輔導保育逾60種作物

截至目前為止,縱谷廊道已有電光、山領榴、加拿、桃源及達魯瑪克等5個部落表達合作意願,並在台東場輔導下,完成保種圃設置作業。

在這些部落中,屬於阿美族的電光及山領榴部落,具有悠久的野菜採集經驗及製作酒麴的文化,台東場主要協助龍葵、昭和草、小金英及木虌果等10餘種原民野菜與大葉田香、山素英及山澤蘭等10種酒麴作物進行保種繁殖。

加拿部落為布農族,保種繁殖作物包含雙花龍葵及龍葵等5種野菜與大葉田香及山素英等10種酒麴作物。

桃源部落同樣為布農族,長期與桃源國小進行社團課程合作,設有實習田區一處,輪作油芒及小米等20餘種雜糧與豆類作物;台東場輔導擴增種原及採種與保種技術。

達魯瑪克部落為魯凱族,輔導之作物主要為小米、毛薯及木虌果等9種作物。

台東場輔導山領榴、電光及加拿等部落保種圃種植(A)龍葵、(B)昭和草、(C)小金英及(D)山苦瓜等原民野菜。(圖片來源: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台東場輔導山領榴、電光及加拿等部落保種圃種植(A)野菊、(B)艾納香、(C)艾草及(D)山澤蘭等酒麴植物。(圖片來源: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供)

加深部落認同、文化傳承 推動部落深耕食農教育

原民作物種原的保存與利用涉及不同部落文化,例如野菜及酒麴植物的採集文化在阿美族中不僅包含了種類的辨識、採集季節、採集地點、料理方式及食用禁忌等層面,更有著分享共食、土地與部落認同及母語學習等深層文化的傳承。

台東場為輔導部落因應人口外移及老化所造成的傳承問題,透過設置保種圃、投入技術輔導及進行數位典藏等工作,除了讓部落文健站的耆老能就近採集所需的植物種類外,更成為部落食農教育傳承基地。

審稿編輯:謝承學

延伸閱讀
野菜皇后:將在地物產融入日常!善用野菜製作色彩柔美的天然野菜皂 推廣原民文化、療癒身心
台東部落食尚:從「食」出發的部落文化之旅!結合漫遊體驗 翻轉在地美食 重塑部落新美學
【大地野菜】300公斤餐廳廚餘如何轉化為多樣野菜?櫻之田野農莊的環保永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