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國教署署長彭富源強調,台灣的校園午餐除了讓學童快樂用餐,還要結合教育、講究整體的內涵,將食育融入到文化以及孩子的內心當中,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孩童們「帶得走」、影響他們的未來。

採訪=林玉婷
撰文=葉佩珒

台灣校園午餐的議題一直以來圍繞於餐費凍漲、衛生安全、美味健康等面向打轉,但其實校園午餐該注意的不只是飲食安全、營養健康,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簡稱國教署)署長彭富源認為,積極將校園午餐融入教育,以最貼近孩童生活中的方式來教導學童關於吃的知識,也是台灣校園午餐該全面升級的一環!

校園營養午餐不只有食用安全需注重,融入學習也是要點!

台灣對於校園午餐的革新,近幾年一直著重於食材成本、食品安全、美味爭議等層面,但彭富源表示「校園午餐,你光看表面你只會想到食用的安全或健康,但其實不僅僅是如此」,當更深層地看待校園午餐、試著將校園午餐轉化至課程當中時,便能發現其實還能融入教導學童食物營養、用餐禮儀的探討,也就是台灣應該努力向校園推廣的「食育」。

學童的教育往往會影響一輩子,目前政府在努力推動的新課綱就是要革新過往的填鴨式教育,彭富源說明「新課綱最重視的其實便是跟真實生活情境的連結」也就是學童們不應該只是照著課本或者老師灌輸的觀念來學習,而是透過「實作」來進行知識探索與生活體驗,這時校園午餐就是非常適合學習的環境,教學內容不僅限於食材認識與營養方面的探討,還可以擴增到衛生學習以及用餐禮儀的結合。

學童抬餐桶、相互打菜,便是基礎社會教育的練習

若想讓學童們真正在一定的課程時數內,感到有興趣、想要參與,彭富源表示學校便不能以「背多分」的方法強迫觀念的輸入,而是要以符合小朋友的學習方法來因材施教,例如光是用餐前以抬餐桶、相互打菜的「實作」方式,所帶來的教育理念便包括合作關係的建立,打菜時不打鬧及交談來維護同儕的飲食衛生,以及最後用餐結束,將餐具、餐桶物歸原位,清洗餐具、整理桌面等動作都是食育的一環,這些實際的動作累積在學童的日常當中,除了養成學童的責任感,同時學童們也能感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除了吃得好 、吃得飽,彭富源強調台灣的校園午餐除了讓學童快樂用餐,還要結合教育、講究整體的內涵,將食育融入到文化以及孩子的內心當中,這樣的教育孩童們才「帶得走」,而不是單純地背書或機械化接受老師給的資訊,未來學童們在進入社會時,這些已經內化到意識層面的教育便能自然地發揮功效,讓學童們不知不覺中將日常養成的習慣,成為未來一輩子的飲食觀念。

呼籲各界共同推動灃食營養5餐計劃,讓「3年百校」不只是口號!

不只是政府積極希望台灣校園午餐能夠食育化,民間團體也十分關注學童們在飲食層面所接收到的教育,彭富源表示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所推動的「營養5餐」計畫,包含到飲食教育很重要的5大層面,從飲食知識、美學品味、美味革新、體現空間與創意互動等,都與國教署新課綱希望能將教學整合應用於生活情境的核心理念相當契合,彭富源解釋「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全名中包含的『飲食文化』這4個字便是很好的切入點」,由於自己曾認真研讀過灃食教育基金會所提供給校園的飲食教材,例如雞蛋教材中教導學童雞蛋的構造、親手動手做的食譜、立蛋習俗的由來等,所宣導的已經不只是知識,還結合了趣味、生活日常常識,認為這樣的教材便是非常適合學童以及融入台灣文化的教育方式。

彭富源也表示,目前灃食教育基金會的營養5餐計畫已初步先與新北市政府教育局合作,以青潭國小與育德國小作為示範校,期盼後續帶動更多學校參與,而國教署也會跟全台各縣市溝通合作,選拔出願意與政府、民間團體共同努力推廣「食育」的學園,除了組成三角合作關係,國教署也會給予資源補助,希望在各方都協同參與下,以「3年百校」的目標共同將知識、美感、美味、實踐、溝通等理念帶入校園。

文化教育難行之處,藉由「食」來化解

「校園午餐是最貼近學童的教育媒介」彭富源認為文化是很難進入到小孩內心當中的,但飲食卻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面,因為與日常生活產生連結,小孩才會有實際感受,因此利用校園午餐作為橋樑來影響學童的飲食教育,便是教育主管機關、民間團體與學校機關們該努力的方向!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讓校園午餐跳脫想像!灃食「食尚著裝」競賽將生活美學帶入校園
翻轉餐盤的人生學:讓孩子懂吃的5個know how
食育不只透過教材 還必須創造引發學習興趣的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