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節食在美國、英國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甚至蔚為風尚。背後源自於名人文化、同儕壓力、社交媒體等因素所引起的個人容貌焦慮,或是塑造「以瘦為美」的價值觀。但是這樣的現象在美國開始有了轉變,美國在節食的人口已開始下滑。

撰文=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英國著名思想家、建築師)

「食物再美味,都不如苗條美好。」—— 英國名模凱特·摩斯(Kate Moss)

節食在今日的美國和英國成了一種生活方式。每一波新風尚都被視為神奇的解藥,減重成功的名人被捧為打擊肥胖的偶像,在他們光鮮亮麗的形像背後,贏得了豐厚的電視通告和出書協議。這一切只有一個問題:節食沒用。

是啊,起初或許看起來有用—— 我們嘗試某個新奇的新飲食法,頭一兩星期站上磅秤發現掉了幾公斤的時候,誰不曾開心地蹦蹦跳跳呢?問題是, 那些體重通常不久之後又回來了;而且常常增加得比我們當初減少的更多。依據肥胖專家朱爾斯·赫許(Jules Hirsch)教授的說法,這是因為不論我們開始節食時多胖,我們身體對節食的反應,都是當作我們被餓到了。身體把我們起始的體重當成設定值,想方設法調節代謝,恢復失去的體重 。

英國青少年女孩嚴重飲食失調 名人文化、同儕壓力都是元凶

明尼蘇達心理學教授崔西·曼恩(Traci Mann)進行了一個為期20年的節食者研究(是有史以來最大型的研究),發現2~5年期間,平均減輕的體重不到1公斤。此外,超過3分之1的節食者,最後增加的體重都超過減掉的體重。曼恩的結論呢?她認為我們最好完全別節食。

如果節食沒效,我們為何還要繼續節食?有可能是我們在頭幾個星期經歷到的最初「成功」讓我們太愉快,想要再度體驗;節食因此帶有一種上癮的特質。這可能有助於解釋為什麼節食的人會不斷節食——最近的一則研究發現,平均45歲的英國女性至少試過61次節食 。

英國這方面的惡果在青少女之中特別嚴重,對她們來說,名人文化和同儕壓力(加上社交媒體推波助瀾)根本害人不淺。最近一則研究發現,14、15歲的英國女孩之中,只有33%覺得自在,其中3分之2的人舉出的原因不包括外表(尤其是覺得「太胖」)。 受訪者之中,有14%的女孩說她們那天沒吃早餐。自尊那麼低的悲劇結果也在節節上升—— 2010~2018年,英國醫院的住院原因中,嚴重飲食失調從7260人成長到16023人,增加了超過一倍,而打到Beat(英國最大的飲食失調慈善機構)諮詢專線的電話,從2017~2018年的1萬7000通,增長到2018~2019年的3萬通。

社交媒體引起外貌焦慮 食物成了敵人

那樣的失調隨著社交媒體崛起而增加,並非偶然。別忘了,臉書一開始是遊戲,大學宅宅(男性)可以依據他們的同學(女性)「有多辣」來評分。今日多虧了臉書和模仿者,被同儕公然打分數已經成了現代年輕人無法逃脫的現實了。也難怪對許多年輕人來說,吃這件事根本談不上喜悅、逍遙自在,而是充滿不安全感。最近對「乾淨飲食」的狂熱中,深具影響力的名人(許多曾為飲食失調所苦)把營養成分很可疑的飲食推銷給青少年,這只是靠著食物和性之間的潛意識連結來利用脆弱的人、賺他們錢的最近例子 。

雖然我們的社會並不是最早和食物發生反常關係的社會(時髦飲食一向是一種社交武器),但飲食文化以前從不曾和社會期望有那麼大的牴觸。許多青少年不再覺得食物能給他們滋養,而是必須抵抗食物,才能得到社會認同。對許多人來說,食物成了敵人。

「美」的定義開始變動!美國節食人口首度下滑

如果不靠萵苣而活、不跑半馬,怎麼能在一個致胖的世界好好活下去?除了胃繞道手術這種極端的辦法,許多人唯一的選擇似乎只有完全放棄節食,乾脆接受自己有點胖呼呼。一個為期30年的研究—— 〈美國飲食模式〉(Eating Patterns in America)最近發現,美國在節食的人口首度下滑。1991年,受訪的成年人中,31%說他們正在節食;2013年,這數字下降到20%。下降的幅度以女性最多,從34%降到23% 。一場公眾反叛即將發生,美的概念本身正重新受到評價。

1985年,問美國人是否認為「沒過重的人遠比較迷人」,55%的人同意;到了2012年,只有23%同意。看來美國人受夠了打擊啤酒肚、自殘形穢,現在開始,「胖才棒」這想法得到認證了。

內容來源:《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果力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節食」真的更健康?媒體塑造的理想體態,讓我們一直在解決不存在的健康問題
網友熱議5大飲食減重法,哪一種瘦身法最得你心?
模仿原始人「間歇斷食」會發生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