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世界上各個社會、生活環境因為飲食文化、宗教信仰、工業發展等等因素都間接影響了人們的飲食習慣乃至肥胖與否。而飲食文化不只改變個人的身體健康,甚至衣著、娛樂等生活習慣也都會受影響。
撰文=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英國著名思想家、建築師)
數百萬的人都身處於致胖的世界,那為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變胖呢?一部分是因為我們在安樂鄉的世界活得很好的能力,就像我們快樂的能力一樣,人人不同。我們有些人對食物就是比較有興趣。雖然有些人(老實說我就是)位在光譜的來者不拒那一頭,有些人卻對食物太沒興趣,甚至忘了吃東西。差異多少和遺傳有關。
遺傳流行病學家提拇·斯佩克特(Tim Spector) 在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針對雙胞胎做的一則長期研究,發現兒童的基因對他們成年是否肥胖,有百分之25的影響。此外活躍程度也有關係——奧運游泳選手麥可·費爾普斯(Michael Phelps)據稱一天吞下1萬2000卡;不過他一離開游泳池,體重就節節高升。
有些社會容易致胖?工業化也是影響因素
因素太多——體型、個性、習慣、狀況、教育和遺傳,這些都影響了我們可能多肥胖。過去幾十年,社會弱勢一向是影響過重或肥胖可能性的一大因素。不過最近,社會地位似乎逐漸失去重要性。不論是什麼害我們變胖,致胖因子現在已廣泛分佈在全社會光譜之中。在英國,只有兩群人(富有女性和貧窮男性)在抵擋趨勢。這發現打破了「肥胖的人只是沒意志力節食」這種想法。雖然那在某些階層或許沒錯,但許多人只是生活在致胖世界的受害者。
為什麼有些社會比較容易致胖?比方說,為什麼住在英國容易胖,住在法國(至少現在) 卻不會?答案可以歸結於工業化破壞了傳統飲食文化。英國人胖的一個原因是,工業化使英國人比別人更早拋棄了本地的飲食傳統。而法國的飲食文化(雖然顯然受到麥當當威脅)相比之下仍較不受影響,而這不只影響了法國人的飲食,也影響了法國人的生活。
大部分的法國人很重視他們的食物,這事家喻戶曉——例如之所以會有米其林指南,就是因為人們堅持在旅行時也要吃得好。在法國,品質、產地和季節性仍然至關緊要,而高品質的獨立食品店仍然很常見。大部分的菜餚都有「正確」和「錯誤」的做法,必須comme il faut(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法國和英美不同,也花很多時間享受食物——週間中午漫步過巴黎,會發現餐廳裡滿是工人在享用美味的午餐,而不像英美比較常見手拿三明治。
法國人大吃乾酪與鮮奶油也不胖?飲食文化及習慣是關鍵
雖然法國人比其他西方國家花更多時間在食物和吃東西上,卻不胖;他們的肥胖比例是歐洲最低。此外還有所謂的法國悖論——雖然大家都知道法國人大啖乾酪和鮮奶油,心臟病的比例卻低得令人嫉妒。
在法國吃過東西的人都知道,法國悖論根本不是那樣的事。餐廳裡嘎吱作響的乾酪盤推過來的時候,大部分法國人只會選二、三種,淺嚐輒止。他們慢調斯理地啜飲一杯葡萄酒,乾酪雖少但通常氣味強烈,可以吃很久。就像所有的傳統飲食文化,法國的飲食規則不只決定吃什麼,還決定要怎麼吃。
宗教信仰致使的美、法民族差異 飲食也被附上道德元素
保羅·羅辛(Paul Rozin)、艾比蓋兒·K·雷米克(Abigail K. Remick)和克勞德·費席勒(Claude Fischler)在2011年一項法國、美國飲食文化的研究中證明,那樣的態度遠遠蔓延到餐桌之外 。比方說,法國人享用食物時,沒有一點罪惡感,但是對美國人而言,如此享受被視為罪惡的喜悅。研究團隊認為,那樣的差異可能是因為兩個文化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歷史角色。
新教的傳統特點是更強調自律、控制身體與個體性。美國人比較容易混淆享樂和罪與過錯……(他們)相信個人有責任維持健康、身材、苗條,辦不到的人,可能被視為不負責任。由此可見,美國人讓健康、節食和肥胖附加了不少道德元素。
這則研究發現,吃在法國也是遠比較社交性的活動。這反應在他們更接受犧牲個人選擇, 以「正確」的方式吃:
法國的歷史比美國悠久,料理的定義更明確,對於食物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更有概念。我們認為這導致了一個後果——法國在料理中追求的細微差異比較少;因為任何菜餚或食物,通常都有比較為人接受(理想)的形式。美國人預期可以選擇吃薯條、薯泥、烤馬鈴薯或炸馬鈴薯配牛排;法國人則認為牛排就是要配薯條。
飲食文化反映在衣著、育樂等其他生活領域
傳統食物習慣在法國仍然相對不受影響,這情況反應在語言上。比方說,安慰食物沒有對應的概念,相當於「食物」這樣一體適用的詞彙也闕如。費席勒指出,法文使用者不會說「ma nourriture préférée」(我最愛的食物),而是說些特定的東西—— 「mon plat préféré」(我最愛的菜餚)、「ma cuisine préférée」(我最愛的料理)、「ma pâtisserie préférée」(我最愛的糕點)等等。
研究團隊發現,那些飲食文化的差異反映在生活的其他領域。比方說,買衣服的時候,法國人很樂意聽取專業的建議,美國人則想自己選擇。說到食物和衣服,法國人都是重質不重量,美國人卻相反——這樣的對比反應在法國餐點比美國昂貴,而份量較小。作者群也發現,他們對舒適的態度有天壤之別——旅行途中,美國人重視舒適的房間,有好床、有空調;法國人則比較在乎當地的樂趣(例如去劇院看戲),而不是旅館的便利設施。
內容來源:《食托邦 Sitopia:一餐一世界!有意識的選擇吃,用美味打造永續未來》,果力文化出版
審稿編輯:李若威
延伸閱讀
▶品味就是一種民族素養!法國以10年國家計劃守護「飲食文化遺產」
▶法式餐廳「一道接一道」上菜法竟是來自俄國?法國料理的食欲文明
▶無法阻擋的速食文化 美國夢精神讓人自願患上「新世界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