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當每個城市開始推廣優良廠商店家,讓廠商從抗拒衛生稽查到自主檢驗,讓壞的廠商沒有生存空間,才能真正解決食安問題。 
口述=康照洲
撰文=林鈺雯
2008年中國的三聚氰胺事件當時,媒體追著要正確答案,名嘴上電視引爆話題時事,號稱專家不夠 專業,民眾不安的情緒不斷被點燃,台灣的食品安全問題頓時變成集體恐慌事件,讓政府也不知如何因應。
在此之前,衛生管理單位處理食品安全問題總以 「個案」方式處理,像是地方污染找到源頭就下架回 收,農藥超標下架回收,以為食安問題像「出疹子」 一樣,處理過就沒事。但是三聚氰胺事件後發現, 食品安全問題是系統性,摻偽造假帶出不同形式安全問題,才讓政府意識到要把單位整合必須改變。
從進口做風險預警第一步
2014年10月疑似飼料油混充食用油事件後,22日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以下簡稱食安辦)倉促成立,我們過去強調衛生安全與化學污染的控管,個案查驗後下架,轉為監督各單位裡是否有摻偽假冒的食品來源,聯合檢調往上下游追查。現在食安辦則擔任主動協調跟督導單位,不再是各部會被動檢驗。
飼料油事件後我們發現了一件事:食品的來源非常複雜,單一添加物可能經過十幾個廠商十幾個步驟。還有複合性產品會因為用途分成三種:工業用、 飼料用以及食品用,像是工業油、飼料油、食用油,幾乎都長得一樣,外觀上無法辨識。
以往各部會只要盯著與自己業務相關的進出口貨物數據來做稽核追蹤,但是食安辦得就必須從跨部會角度來掌握,從農委會的檢驗數字到海關常檢核的廠商,以及食品原料進出口廠商資料,都要一併整合。財政部關務署建立的關貿系統變成所有進口通報的統一窗口,可以從中發現廠商異常現象。例如,原本進食用油的廠商改進飼料油,工業油進來做蠟燭,進口申報100噸,但是營業數字卻只申報了 60噸,剩下的40噸去哪裡?做什麼用途?食安辦嘗試把所有的數據統整清楚,就可以解決複合性產品原料進用不一的問題,也因此抓出稅則檢驗的漏洞。
食品雲建置急迫
要降低食安問題對社會大眾的衝擊,預警系統很重要。各部會的資料透過資訊平台整合連結,根據系統分析,這些數據會產生預警功能。就像現在積極著手建置的「食品雲」系統,可以記錄廠商的違規記錄,提醒上下游業者往來要留意。或是食品廠進口飼料用或是工業用原料,海關申報時,系統會回饋警示,主管機關就會追查,這就是食品雲的重要功能。
建置食品雲是個大工程,在食品供應鏈中,中間流程的廠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但是他們卻最清楚原料流向還有食品業中潛規則的族群。如果食品雲能夠把這些廠商也納入系統,例如請廠商配合加入電子發票系統,這樣所有的交易記錄都能追蹤。此 外,各個食品原料的編碼鍵入資料庫都需要轉譯, 但是發現進口食材在美國歐洲都不一樣,台灣也有自己的編碼方式。因此還需要結合各國認證系統, 才能讓資料庫更齊備。而在食品雲建置完備之前, 僅能以現有數據串連,發動全台各地聯合稽查。
從通路做源頭控管
2015年6月食安辦聯合稽查了包裝飲用水工廠與 100家加水站,查驗包裝水標示,發現許多不符規定 的狀況。但是礦泉水水源管理單位分歧,例如天然水體是環保署管理,挖井水是由經濟部核准分農用或商用,集水站是經濟部商業司管理,包裝飲用水是衛福部的事情,一般飲水機是環保署管理,農用 水是農委會管理。這麼多單位,透過聯合稽查將所有資料對起來,發現水源核准的量跟實際販售的量是不符合的,顯然就是有需要糾正之處。
例如,國產菊花農藥殘留的問題,農委會指稱輔導耕種過程一定符合用藥規定,衛福部也保證進口菊花百分百定期抽驗,但是聯合稽查結果還是有農 藥殘留超標。消費者無法買到安心的菊花,最終傷害到的還是台灣的農業。
食安辦現在將針對兩百大食品業者(約占民眾日常生活70%的產品)進行追蹤追溯的管理,希望通 路為消費者把關,要求食品業者,業者要求提供原料的貿易商或生產者,都能夠保證來源無虞,相互 監督。
當每個城市開始推廣優良廠商店家,讓廠商從抗拒衛生稽查到自主檢驗,讓壞的廠商沒有生存空 間,才能真正解決食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