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地瓜擁有6套同源染色體,必須同時帶有6個糯性基因突變,才能讓基因表現為隱性成為糯地瓜,在自然界中是非常困難的。但隨著科技進步,糯地瓜是有可能被人類培育出來的!由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林彥蓉教授說明「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多倍體植物育種時的各種優勢!

撰文=食力企劃

你有吃過糯米嗎?糯米的支鏈澱粉含量比平常吃的白飯來得多,造成糯米有著截然不同的Q黏口感。但你是否想過,有糯米、糯玉米,為什麼卻從來沒看過「糯地瓜」呢?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林彥蓉教授為我們解開疑惑,同時也分享基因編輯技術的相關小知識!

為什麼同樣是含大量澱粉的植物,有糯米、糯玉米,卻沒有糯地瓜?

糯米是因為「糯性基因」突變造成基因表現為隱性,使澱粉組成從直鏈澱粉轉為支鏈澱粉為主,口感因此變得Q黏。如果只要改變糯性基因就能變成糯性,那為什麼沒有糯地瓜的存在呢?林彥蓉解釋:「糯玉米、糯米這些作物都是二倍體(即染色體與人類一樣都是兩套),兩套染色體上的糯性基因如果都有突變,就會是隱性基因表現。」而要將突變的糯性基因湊成一對並不困難。

林彥蓉進一步說明:「但是像地瓜就是六倍體植物,如果要把基因表現改為隱性,就必須同時突變6個糯性基因。但自然界的突變是隨機的,不太可能同時在6個糯性基因位置都突變,所以自然界中沒有糯地瓜。」


玉米是二倍體植物,較容易同時帶有2個突變糯性基因,形成糯玉米。但地瓜是六倍體植物,要同時帶有6個糯性基因突變成為糯地瓜是很困難的。

但隨著科技進步,糯地瓜是有可能被人類培育出來的!林彥蓉說:「基因編輯技術的好處是可以針對特定基因改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我們可以同時改變6個基因讓地瓜的糯性基因表現為隱性,地瓜就能擁有糯性的特色。」這意味著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多倍體(擁有3套以上同源染色體)植物的育種時,能展現出強大的優點。

精準、快速的基因編輯技術

「傳統的育種方法,例如以化學性方式誘變育種,所造成的基因突變結果是可遇不可求的。」林彥蓉舉例,水稻的化學誘變育種,是以疊氮化鈉處理讓水稻基因突變,進而改變水稻的性狀表現如抗病能力、葉子顏色等。但這樣的基因突變是隨機的,因此需先培育大量的突變植株,再選拔出想要的品系,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

「基因編輯不一樣,基因編輯是造成特定基因突變,所以是相當精準、快速的。」林彥蓉進一步解釋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基因編輯技術使用『CRISPR-Cas9』這種複合體,它主要由Cas9酵素等蛋白與嚮導RNA(即guide RNA)組成,嚮導RNA會像導彈一樣找到特定DNA序列,隨後由Cas9酵素切斷DNA。」

「DNA被切斷了,對於生物體來說是一件大事,所以生物體自己會立刻開始修復DNA,修復過程會造成被切斷的DNA鹼基增加或減少,產生基因突變,這就是基因編輯技術的原理。」在CRISPR-Cas9複合體被吞入細胞核後便會開始進行作用,反應完畢後CRISPR-Cas9便會退出,不會嵌入細胞染色體中,因此亦不會有外來基因與蛋白質遺傳至下一代的問題。

在作物育種上,無需憂心基因編輯技術的脫靶效應問題

林彥蓉表示,基因編輯技術仍有一些限制,舉例來說,育種時多以植物的原生質體(Protoplast)或者癒傷組織進行基因編輯,如果是物種再生性較低的植物,不容易由原生質體和癒傷組織培養成為整棵植株,也不會有下一代,就難以應用基因編輯技術。此外,基因編輯只能改變生物體現有的基因,野生種植物擁有一些栽培種在馴化、選育過程中丟掉的基因;或者是野生種植物擁有一些栽培種沒有的抗性等良好的基因。

因此,林彥蓉認為,基因編輯技術並非成為獨大的育種技術,而是與傳統育種方式、分子輔助育種等技術相輔相成,共同製造出有更多好的性狀的種原,再利用雜交導入現有的好品種中,讓品種擁有更多優勢。


所謂的「脱靶效應」是指在基因編輯的過程中,沒有在正確的目標上進行編輯,因此產生無法預期的變異。

至於被認為是基因編輯安全性隱憂的「脱靶效應」(即在基因編輯時,編輯到非目標區域的錯誤DNA區段),林彥蓉表示這是由於在進行基因編輯技術時所造成的副作用,「但對於農作物育種來說,如果脫靶效應產生,只需要在選拔時排除就好,相對來說沒有太多的安全性顧慮。」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日,許多過往吃不到的農作物,已不再只是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等待實現的新機會,基因編輯技術能夠讓農業育種能有什麼樣的新結果呢?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美國黃豆出口協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特別企劃】改變農業的未來科技:基因編輯技術
【食聞】解決糧食危機的農業新革命是什麼?讓中研院院士帶你認識基因編輯技術
【食聞】讓炸薯條減少丙烯醯胺的一把小剪刀:基因編輯技術

參考資料
農委會作物組關西工作站-水稻台農67號誘變庫之建置
研之有物-人體基因編輯是在編什麼?五分鐘搞懂基因神剪 CRISPR
植物育種技術之演進 談新興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於農業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