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全球暖化目前已經比工業革命前升溫1ºC, 《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一篇2023年3月6日發表的研究指出,若繼續維持目前肉類、奶製品和稻米的產量,本世紀結束前,全球將會升溫超過1.5°C。
撰文=編輯部
食物生產鏈竟然是全球暖化的幫兇!研究指出,肉類、奶製品、稻米等食物會製造大量甲烷,而甲烷正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溫室氣體,專家呼籲,如果不控制這些食物的甲烷排放量,到了本世紀末,全球將會再升溫至少0.7°C。
工業革命後已升溫1°C!學者:高甲烷食物的暖化影響被低估
全球171國於2016年簽訂《巴黎協定》,並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以工業革命前為基準,設下不超過2°C的門檻,並致力將氣溫升幅維持在1.5°C內。而目前全球暖化有多嚴重?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9年發表的《地球暖化1.5°C》特別報告中指出,人類活動已經造成全球溫度高出工業化前約0.8°C~1.2 °C,如果依目前的速率繼續升溫,可能將在2030年至2052年達到1.5°C。
全球糧食生產對氣候危機的影響相當複雜,因為該產業會產生多種溫室氣體,而這些氣體所吸收的熱量和在大氣中持續的時間都不同,過去許多研究皆指出,食品生產確實對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尤其是肉類與奶製品,但這些研究可能都低估了影響的幅度。
根據2023年3月6日發表於《Nature Climate Change》的一篇關於全球暖化與食品消費的研究指出,與食物有關的升溫問題中,有75%來自甲烷含量高的食物,例如牛等反芻動物和稻米,而動物產品消費量將在2050年增加70%。研究人員認為,如果富裕國家的肉類消費量能減少至醫學建議標準、減少牲畜及其糞便的排放,以及在食品系統中使用可再生能源,可使氣溫上升幅度降低55%。
糧食生產模式若不變,21世紀末將升溫超過1.5°C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atherine C. Ivanovich表示,與食物相關的暖化問題中,甲烷扮演關鍵角色,如果繼續維持目前的糧食生產模式,將會與維持1.5°C的門檻產生衝突,因此減少甲烷排放具有急迫性,特別是這些製造大量甲烷的食物。
該研究選出94種食物食物進行溫室氣體排放研究,並將排放數據輸入氣候模型進行評估,研究結果指出,如果維持當今的糧食產量,在全球人口成長緩慢的情況下,到了2100年,氣溫將上升0.7°C,如果人口成長速度增加,將導致全球升溫0.9°C,在全球已經升溫1°C的前提下,這意味著光是糧食生產所造成的暖化問題,就足以突破1.5°C的目標。
降低甲烷排放有解方?研究人員給出3建議
對此,研究人員建議:
1、如果人們採用哈佛醫學院推薦的健康飲食法,調整蛋白質獲取來源,每週僅吃一份紅肉,則升溫幅度可減少0.2°C。
2、使用飼料添加劑和管理牛隻糞便可減少養牛造成的甲烷排放量,升溫幅度可降低0.2°C。
3、而在食品系統中改用綠色能源則可減少0.15°C。
除了上述3種方法,Ivanovich認為,隨著食品生產的技術進步,甲烷排放量在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減少,不過減排政策仍須顧及弱勢群體獲得食物和生計的機會。目前全球只有3分之1的國家在《巴黎協定》提交的氣候計劃中納入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研究人員希望藉此提高人們對全球食品消費對未來全球暖化影響的認知。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2050年將種不了阿拉比卡豆?產地高溫、乾旱情況惡化 恐面臨無法種植危機!
▶碳費最快將於2024年開徵 飲食產業投入永續行動刻不容緩!
▶減碳行動並不難!放大檢視供應鏈 從小處開始減法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