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於2019年9月17至18日在茶改場文山分場舉辦「2019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活動由選手依茶菁及氣候特性自行選擇製成條形或球形包種茶,各分組再擇優錄取。將於2019年11月中旬於臺北世貿中心南港展覽館第29屆臺灣國際茶業博覽會舉辦頒獎典禮。
整理=編輯部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簡稱茶改場)指出,為推動臺灣茶產業「安全、健康、傳承、發展」,提昇茶葉品質及增進臺茶之市場競爭力,於2019年9月17至18日在茶改場文山分場舉辦「2019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本活動由選手依茶菁及氣候特性自行選擇製成條形或球形包種茶,各分組再擇優錄取前6名。該場說明,2組冠軍茶共同特點為具有天然怡人幽雅花香,滋味甘甜;球形組發酵度佳,滋味甘醇,入口生津富活性;其中條形組冠軍的條索勻齊,水色蜜綠顯黃;球形組冠軍外形呈半球緊結勻齊,水色蜜黃。
「2019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茶改場專業評審團。(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提供)
愛心細心耐心監控製程 看茶製茶展演真功夫
茶改場場長蘇宗振表示,因部分發酵茶製程中以日光萎凋最為重要,藉日光熱能促使茶菁水分蒸散,減少細胞水分含量,促使細胞中各化學成分(尤其是兒茶素類)得以藉酵素氧化作用而進行發酵,引發複雜之化學變化而生成包種茶特有之香氣及滋味,所以製茶過程需要極大細心及耐心,看著茶葉的變化,考驗著40位製茶師傅真功夫。
2019年在比賽期間北部茶區陰雨綿綿,茶菁發放萎凋期間於下午3點天氣放晴,選手們看到陽光露臉,積極尋覓光照足且通風處進行萎凋處理,但因茶菁含水量高,極度考驗選手的應變能力及製茶技藝,選手們小心翼翼處理茶菁,避免茶菁原料積水致影響製茶品質。茶改場強調,部分發酵茶製程繁瑣,且必須視天氣溫溼度狀況及茶菁變化的情形適時調整,環環相扣,必須用心做到位,才能製做出能獲得消費者青睞的好茶。
參賽選手進行茶菁的室內萎凋及攪拌。(圖片來源: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茶業改良場提供)
揮汗製茶 喜獲甘醇美味佳茗
經過2天挑燈夜戰完成茶葉製造及成品評審後,2019年9月18日成績揭曉公布,「2019年全國部分發酵茶製茶技術競賽」,獲獎者中年紀最輕者為未滿30歲的球形組亞軍陳昱嘉。頒獎典禮另擇定於2019年11月中旬於臺北世貿中心南港展覽館第29屆臺灣國際茶業博覽會舉辦。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台灣茶」與他們的「產地」
▶為茶葉留香!農委會研發茶香萃取裝置、推出「茶香露」!
▶堅持手工製作高品質青心烏龍 鄭金寶:不苦潤喉的茶才是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