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姚念周博士是樞紐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顧問,長年協助各地廠商打進不同國際市場,他表示,與其爭論西進中國或南向東協諸國,倒不如跳出二元對立的框框,思考全球化為台灣食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精進對世界各地的戰略佈局。
採訪.撰文=嚴永龍
台灣食產業到底要西進中國,還是南向東協?自馬英九政府時期,直至現今蔡英文政府執政,台商的海外發展問題儼然是政治取向之爭。然而,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年代,台灣真能棄此取彼,只鎖定單一的市場板塊嗎?
樞紐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長年協助各地廠商打進國際市場,擔任首席顧問的姚念周博士表示,與其爭論西進或南向,倒不如跳出二元對立的框框,思考全球化為台灣食產業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精進對世界各地的戰略佈局。
東協優勢在於人口紅利 中國市場龐大不容忽視
姚念周指出,東南亞市場潛力在於人口紅利,中產階級也在崛起,某些東協成員國的人民相對年輕。以越南為例,國民平均年齡為29歲,意味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例很高,目前單在越南的台商已超過6萬人,足見當地市場對國際企業的巨大吸引力。另外,姚念周也強調,印尼市場是全球開發中國家的第5大零售市場,僅次於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巴西,這個人口約2.611億的國家,其零售市場發展比例目前只達到了一半,換言之,還有50%的成長空間,可謂商機無限!
即便南向是相當不錯的選擇,姚念周卻認為,有鑑於中國有龐大的消費市場,國民消費力成長迅速,若因政治因素而忽略中國市場似乎不太合理。他表示,台灣產品在中國口碑好,可是台灣食產業者,必先瞭解中國市場的消費特性以及價值觀,亦須確保產品符合中國法規,才能成功進軍中國。「無論中國『一帶一路』所能輻射的地區包括東協、中亞、中東或是歐盟,這樣的(經濟合作)力道是台商無法單獨進行。」姚念周補充說。因此,台灣的食產業者可考慮攜手中國廠商,一同開拓世界市場。
各國法規重重限制? 先釐清自家產品特性為何!
海外看似機遇處處,其實面臨的挑戰也不少,台灣食產業若要走向世界,首先會遇到各國法規的難題。姚念周指出,不同國家對產品的定義都不一樣,因而有自己的分類方式,各國法規必然有差異性,不能斷定其為落後或先進。樞紐科技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顧問黃怡菁表示,商品相關法規其實可理解為大大小小的保護傘,各國的最終目標只是想維護人民的健康及消費權益,故此,台灣食產業者在進入海外市場前,應先充份瞭解旗下產品的關鍵成份,釐清並確認其「身份/特性(Identity)」為何,才能找出該產品受到哪些特定的法規限制,以便後續的申請程序。
另外,姚念周談及台灣特有種的疑慮,雖然有些產品屬於台灣獨有,極具本土特色,然在海外市場可能無食用歷史,各國對於不認識的產品,當然會持保守立場,造成出口困難的問題。黃怡菁則補充,當台灣食產業者向某國提供其產品的成份資訊,而該國對於產品的成份暫無法例規管,雖然或可說服該國政府為此訂定法規,但難度較大。
品牌行銷大多鎩羽而歸 台灣更適合技術轉移
讓台灣品牌暢銷全球,是不少台灣食產業者的宏願,姚念周卻認為,以往有不少台商國際行銷失敗的案例,台灣這方面的資源及人才不足,生產所需的原物料又多從外地購入,在國際市場打品牌戰不容易。他建議,台灣有優秀的研發能力,業者應思考以技術轉移的方式,提供技術而非販售產品,同時不斷開發新一代的技術,保持領先優勢;比起利潤低的代工業,以及難度高的品牌行銷,技術轉移是相對理想的獲利模式。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 食品業新南向目標別只鎖定華人! 清真市場才是新藍海
▶【東京食品展直擊】台灣農產邁向國際:掌握產品優勢,以技術與驗證讓產品再加分
▶【展覽特企】4兆美元清真市場商機大 台北國際食品展覽看準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