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行政院食安辦、資策會舉辦食安雲專家會議,廣邀專家學者與會。預計2018年達到跨部會食安預判、預警系統,專家也建議加入公民參與機制,提供隨手可得的食安資訊,讓民眾更有感。
撰文=石濰天
食品安全是民眾最有感的民生議題,為了讓人民安心,政府近年積極透過資訊系統建置來強化食品安全管理,其中2014年上線的「校園食材登錄平臺」分階段整合,讓全臺22縣市,4千餘所各級學校全面施行,照顧到共435萬名學子的午餐食材供應安全,也累積超過1140萬人次的民眾查詢數量,更成功地防範230件不當食品進入營養午餐,大幅降低食物中毒事件發生機率,是應用資通訊基礎建設,協助食安管理最有成效的案例。
校園食材登錄平臺是行政院督導6部會8機關共13套食安管理相關系統之一,而這個跨部會連結為「食安雲」的計畫,已經完成系統資訊介接,希望能夠在2018年可以達成跨部會食安預判、預警系統,開放為可由公民參與,民眾隨手可得的食安資訊系統。
為了讓食安雲計畫能夠凝聚推動共識,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以下簡稱食安辦)、資策會日前舉辦「食安雲專家會議」。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與會致詞時表示,食安是複雜議題,如同迷宮一般,出入口很多,食材可能來自產地、進口,用傳統方法管理難做到滴水不漏,因此,建置跨六部會食品雲,下半年將全面測試,確認系統有效運作。
與會專家中關注於食品雲與消費者的溝通,經常參與食品安全法規制定討論的台灣大學食品科學所教授,同時也是食安會報委員孫璐西指出,食安雲建置不易,尤其要統合跨部會資料處理方式,期待食安雲能找出黑天鵝,浮出高風險業者。
前立委田秋堇在與民間互動時,發現國人愛「銅板美食」,像是看到夜市裡價格便宜又大塊的雞排,免不了擔心肉品來源。同時,她以台灣日產2萬顆的雞蛋為例,日常飲食中雞蛋需求大,如何避免雞蛋殘留動物用藥問題,除了現行農委會在散裝蛋蛋箱上有QR Code掃瞄溯源外,是否應該仿效歐盟能夠在洗選過程中,做到每顆雞蛋上列印條碼。建立更精確的追蹤機制,落實在民眾每天接觸的食材管理上,才能讓人有感。
為消費者發聲的消基會,經常舉行食品安全調查,發現民眾關切的食品議題以安全、安心(有無摻偽和假冒),以及符合經濟實惠等最有感,因此食品雲系統應該思考系統對業者及民眾參與的誘因,從高掛雲端的資訊系統落實到民間都能使用。
協助跨部會資訊介接技術諮詢的資策會執行長吳瑞北表示,食安雲應加強深度、廣度,發揮更強趨動力。除校園平台,更應該將食安系統擴大到餐廳、夜市,甚至比照資安、醫管系統輸出國際,建立台灣美食不僅好吃,背後的智慧和科技含量同樣不容小覷。
而Open Data.tw創辦人張維志指出,資訊要放在對的地方才有力量,例如速食店點餐單加註熱量標示,就會讓民眾有感;食安雲建置要加入全民參與的機制,食安雲有被動查詢,也要有主動回饋,讓全民是消費者,也有監督作用。
食力也有幸參與會議討論,期待食安雲能夠有效串接跨部會溝通機制,尤其當食安事件發生時,媒體能夠傳播更透明正確的相關資訊,減少民眾對於食安問題的恐慌。
資料來源=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