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韓式料理在台灣的消費市場接受度高,但韓式餐飲品牌進入台灣市場仍有4大風險存在,例如飲食習慣的落差、進口成本、營運成本與語言、文化隔閡等問題。
採訪·撰文=李依文
即使韓式料理對於台灣人來說不陌生,進入市場理當十拿九穩,但即使消費市場接受度高,但在這波韓流入台過程中卻也不少落寞收場案例,關係脫不了對於市場的觀察與思慮不夠周全,好比同樣都是亞洲文化,在人員管理、民眾飲食習慣間卻存在著巨大落差,這也是韓式料理品牌進入台灣後,並非每個都能成功發展的主因。
風險1:韓國專情、台灣多情 飲食習慣落差大
不管是地緣或是口味,同樣都是亞洲文化背景,台韓之間卻存在巨大的落差。不論是韓國華僑、台灣最大韓式料理集團兩班家餐飲集團董事長劉遠有,或是台灣最大韓國原物料進口商「韓濟名味品」總經理李東勳等韓國人,只要在韓國長期生活下,談到兩國飲食文化差異都激動地表示,最大的差別就是韓國人吃飯習慣吃單一餐點,台灣人喜歡什麼都要吃一點。這樣的文化差異下,同是韓國料理,在韓國居多是專門店經營,在台灣則必須以多元菜單發展,這也是為何像「孔陵一隻雞」、「鳳雛」這種燉雞專門店在台灣無法生存的原因,「對我們來說,店家提供小菜就是一種多樣化了。」李東勳説,淺而易見的台灣人連小菜都是以使用者付費概念,韓國的「專賣」理念難移植台灣市場,造就淘汰。
在台灣想要發展專賣店很難,多元發展菜單才是生存之道。(張偉明攝)
風險2:想維持韓味就得仰賴調味 進口成本評估需謹慎
韓國餐飲在台灣發展穩當,從台灣人對於口味接受度就可以看出,即使不是餐餐吃也是三五好友聚餐的常見選擇,根據《食力》於2022年4月27日~5月8日進行的「安妞哈say唷~韓式料理喜好大調查」問卷調查結果發現,7成以上的民眾每個月必吃一次韓式,說明韓式料理魅力強大,且市場穩定。市場接受度廣卻容易失敗,與「成本」之間有很大的關聯。
相較於其他異國料理的大宗原物料容易在地化取代,韓式料理中有許多代表性的原材料需要仰賴進口,佔比約4~6成,好比使用最常見的辣椒粉,李東勳表示,韓國辣椒粉為了調整出鮮紅的顏色、辛辣味、回甘甜味必須取自不同產地,在原料本質上就不同,台灣的辣椒粉難取代也難復刻出同樣的風味。進口不難,困難的是原物料成本高昂許多,成本結構與其他餐飲類型評估差異大,且在疫情長期下,運輸時程難以掌控,若在成本和庫存管理方面沒有謹慎評估,容易造成風險。
原物料堅持進口是為了要維持口味正宗,但如何在成本上精準控制,是餐飲品牌需要克服的挑戰。(張偉明攝)
風險3: 韓國管理階層進駐 語言、文化成溝通鴻溝
因為台灣的韓式料理市場成長,吸引許多韓國品牌進駐,或是韓國人自己來台開店,管理層面上從語言差異到人文背景差異,容易在溝通上造成誤會。好比最小的點餐習慣來說,台灣人翻閱菜單思考時間較長,因此台灣服務生習慣稍作等待,但是韓國老闆可能會覺得人員怠惰。「我們點餐就是啪啪啪!馬上就可以決定。」劉遠有笑說,這在餐廳第一線服務上也容易造成認知落差,韓國習慣馬上獲得客人的點餐資訊,「這是至上服務的一種表現。」世界韓人貿易協會台灣支會會長金圭一説,也因此常有韓國老闆會一直站在桌旁等待點餐,但這般殷勤對於台灣人卻是一種無形的壓力,這類事件在管理層與執行層人員不同時容易發生摩擦與溝通落差,卻也是一種文化衝突的表現。
風險4:資金籌備不足 入門檻低競爭強易淘汰
「要做韓式料理其實很簡單,就是那幾道經典菜色。」劉遠有説,但卻也正式踏入韓式餐飲門檻看似簡單,卻也使得許多人踏入這門產業的人容易抱持試水溫的心態,天帷企管顧問創辦人林剛羽表示:「也是因為容易,做得不錯容易招來效仿者。」試水溫的投資者總想著一間店賺錢再下一間,但也正是因為入門檻低,做得不錯容易在附近就有效仿者出現,而餐飲業拼的就是3成的淨利,就算是1成被他人瓜分出去,容易倒閉,更建議至少要有開設3間店的資金,在踏入市場才有競爭優勢。
總歸來說,韓式料理雖然成為國人深受喜愛的異國料理選擇,但是在台發展需要考量的層面非常多,以市場成熟度來看,消費者的接受度與認知絕對具有發展可能,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人紛紛想要代理韓國餐飲品牌入台。但端出好吃的料理並不夠,最需要克服的差異來自於台韓兩國飲食文化差異,以及對供應鏈和市場動向掌握的熟悉程度,如果無法掌握進口成本與庫存,並觀察到在地趨勢的變化而彈性調整,就可能被判出局。
【本文出自食力Vol.27季刊《맛있어요 你的舌頭也被「韓化」了嗎?》】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用豆腐鍋蓋起的韓料王國 豆府從代理涓豆腐發跡 做到第一家韓料上櫃公司
▶台灣最大韓式炸雞連鎖品牌 不找明星代言 起家雞以洋釀口味拼出55間分店
▶為解鄉愁終成台灣最大韓式料理集團 兩班家創業史如同台灣韓式料理產業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