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編輯部

全球生態環境逐年嚴重變化,隨著氣候變遷,土地資源流失、冰山極速融化、生態鏈改變,土壤的鹽酸化問題,都是全球現今急需重視的問題。

地形多變的台灣,在農業生產佔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正因如此,更應重視環境的永續經營。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統計,目前全台有機及友善耕作面積僅只9,617公頃,占國內耕地總面積約1%,目前台灣大部分農民仍採慣行農作方式,但已有一群人,已從對土地友善開始,不使用合成化學農藥、合成化學肥料、基因改造生物之製劑或資材及其他化學品之耕作方式,朝著落實環境永續的目標前進。

友善對待土壤 讓消費者安心吃下的綠竹筍

原是職業軍人的王姿怡,毅然決然地跟著丈夫回到山上種綠竹筍。雖然一開始對於友善耕作農法一無所知,但從最基本的光合作用開始,改變傳統慣性耕作的方式;不噴灑合成農藥之外,還利用動植物天性,打造一個自然循環的生態種植方式。

「如果我們不噴藥,會不會怎麼樣?如果我們自己銷售綠竹筍,會怎樣?如果我是消費者,我對產品會有甚麼期待?」王姿怡從耕作、行銷、及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不斷思考和嘗試著。

在一步步了解友善耕作對自身及環境的影響後,王姿怡努力實施友善耕作農法,並傳遞給下一代,希望種出讓消費者安心、讓土地環境也無傷害的綠竹筍。「其實沒有可不可以做到,只有要不要改變而已!」回顧轉作的過程,王姿怡有此深深體會。

原是職業軍人的王姿怡,從對於友善耕作農法一無所知,最後成功打造出一個自然循環的生態種植方式。(圖片來源:桃園市農會提供)

天然酵素當肥料 無合成農藥殘留的稻米

用化學肥料種植稻米30餘年的稻農傅嘉全,原本並不相信友善耕作農法,某次聽到在友善耕作的課堂上,得知友善農法不僅比較健康,收穫也好,便決定試試。傅嘉全積極地參與友善耕作課程,並實際落實於這片父母留下的土地上。

從慣行農法改作友善耕作的農民,一開始最不習慣的就是沒辦法用化學農藥除去雜草,但傅嘉全慢慢學習用水淹、或是利用福壽螺的天性來防止雜草生長,慢慢地解決的雜草問題、同時也省去很多人工拔草時間。此外,他也利用天然的酵素當作肥料,降低土壤酸化或鹽化的機率,也能讓稻米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殘留任何的非天然化合物。經過近5年的努力後,現今收成產量已趕上過去慣行農法的產量,甚至品質更好,深受消費者喜愛!家人也因為持續感受到友善耕作的多種好處,決定一起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因為友善耕作有成,傅嘉全也不斷支持一同實行友善耕作的夥伴,甚至有些小農設備不足,他也提供自家的碾米包裝設備,方便大家使用,就是希望帶動更多人一同投入友善耕作的行列。

稻農傅嘉全以慣行農法務農30多年,轉作友善農法後,成功獲得土地的反饋,身體健康獲得改善,產出的米也深受消費者肯定。(圖片來源:桃園市農會提供)

不添加合成農藥的茶葉 反而最能喝出茶的原味

茶農廖俊融在接下父親創立的茶園後,回歸到消費者的角度思考,了解現今消費者崇尚天然的需求後,便試著以現代農業新思維去經營茶園,於是決定從友善耕作開始進行茶園的改革!

只不過廖俊融在決定實施友善耕作時,曾遭父親強烈的反彈,其他茶農也不看好。所以起初,廖俊融與父親商量以一分地來試行嘗試友善耕作的可行性。

廖俊融為了防止雜草影響茶葉的生長,便利用雜草抑制席以阻斷光線,並用花生殼保持土壤的水分,此法不僅省時省力還降低了除草成本。最終將友善耕作種出的茶葉與傳統種植的茶葉相較,所分別泡出來的茶在比評之下,發現並無差異!既能友善環境、種植成果也優良,那麼當然就沒有不全面實行友善農法的道理了!

轉作友善耕作之後,茶園的知名度與茶葉品質大受好評,更是茶葉評比中的得獎常客!而隨著茶園面積漸漸擴大,廖俊融也引進了台灣少有的日本採茶機,加速茶葉收成的效率,也減少多餘的人力消耗。

從餐飲業轉職回鄉種茶的廖俊融,堅信著友善耕作是生產者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更是與消費者建立起信任關係的開始,如此不斷挑戰新舊農法的磨合與精進自家的茶葉品質。

接下父親茶園的茶農廖俊融,原本父親並不支持轉作友善農法,但廖俊融最終以成果說服父親。(圖片來源=桃園市農會)

廖俊融以自然農法種出的茶葉在評比中屢屢獲獎。(圖片來源=桃園市農會)


台灣友善耕作之路 更需全民支持

目前國內耕地總面積中,採用有機及友善耕作雖僅占1%。2018年5月,行政院通過了「有機農業促進法」,台灣終於有了產業輔導、管理以至跨國貿易的完整政策。

台灣農業專家、國立中興大學植物病理學系教授蔡東纂曾指出,鑑於台灣農地緊密毗連,任何污染物都容易跨界流出,現階段要全面採用有機農法有一定困難,但可視為台灣實現永續農業的長期目標。認為台灣如要落實永續農業,必先經過4個發展階段:慣行農法、健康(友善)農法、無毒農法和有機農法。

可見,為了朝向環境永續發展,台灣必須從慣行農法中慢慢脫離,並努力先進入友善農法的階段。

為了推動友善耕作,農委會已發布《有機及友善環境耕作補貼要點》和《友善環境耕作推廣團體審認要點》,農友可依此申辦補貼,每年每公頃給予生態獎勵3萬元;若為有機轉型期間,則額外再給予收益減損補貼,補貼期最長可達6年。此外,農友們只要將文件送交耕地所屬驗證機構或友善耕作推廣團體,即可申請加入;消費者也可到農糧署官網 (www.afa.gov.tw)的「有機農業」專區,了解有哪些團體已通過認證。

(本文章由桃園市農會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有機農業,我們準備好了嗎?
有機友善耕作僅占全台1% 台灣永續農業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產訊】國產特色米點心上市!農糧署開啟特色米糧的多元通路

參考資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
有機及友善耕作農業適用肥料補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