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11月舉辦良食脈動講座,邀請灃食智庫、國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鄔家琪老師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葉采靈等專家前進嘉義市,以菜籃裡的科學作為講座主軸,分享有機農業、綠色產銷的知識。
整理=編輯部
近年來,消費者對於吃的概念,已從吃得飽演進到吃得健康,甚至進一步追求永續,因此有機農業在這幾年風靡全球。但台灣地小人稠,從傳統慣行農業轉型至有機農業並不容易,其中也有許多知識點和迷思。
對此,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簡稱灃食教育基金會)11月舉辦良食脈動講座,邀請灃食智庫、國立宜蘭大學生物資源學院副院長鄔家琪老師及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葉采靈等專家前進嘉義市,以菜籃裡的科學作為講座主軸,分享有機農業、綠色產銷的知識,讓渴望守護下一代健康的家長,對綠色、有機農業有更深層的認識!而剛獲得幸福城市第一名的嘉義市,向來重視飲食教育,教育處長林立生、副處長林喜信更協同家長協會團隊踴躍出席,表達支持。
消費者更重視食物來源,推動有機農業成長
鄔家琪一開始以「我們是為了生存還是生活?」破題,指出有機蔬食不只帶來營養的生理層次,更可以滿足心理層面!全球的有機耕地約佔1.5%,其中以大洋洲佔了50%,亞洲僅佔9%,而2017到2018年的年成長率為2.9%,每年正以200萬公頃速度成長。台灣推動有機農業約30年時間,從最早總面積不到1,000公頃,到今年已超過10,000公頃,蔬菜也在20年間從171公頃成長至2,930公頃,這代表消費者更重視食物與身體、環境的關係,推動有機農業蓬勃發展。
什麼是有機農業?如何辨別?
有機農業是指基於生態平衡和養分循環,不施用化學肥料、化學農藥等方式,達到永續、環境友善的「共好」,由於消費者對有機農業的需求,台灣在2018年通過了有機農業促進法,並開始規範與管理有機農業發展,讓有機農業有所依循。
鄔家琪分享,為了讓消費者可獲得真正的有機農產品,政府有相關認證與驗證規範,由政府認證後的相關機構或學校,可以協助農業主做驗證,並做好後續追蹤與管理,而農業主通過驗證後,可獲得有機農產品標章,並在包裝上露出,此外,散裝的有機蔬果也需清楚標示驗證標章和證書,好讓民眾可輕鬆辨別。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標章,像是產銷履歷、各縣市嚴選標章,這些農產品雖有各自規範與優勢,但其實不是有機蔬果,因此鄔家琪老師建議,購買前還是要認明有機標章,才能買到貨真價實的有機蔬果。
有機蔬果減少身體負擔,讓消費者更安心
針對蔬果品質,鄔家琪指出可以透過感官品質、營養成分、不良品質指標等來衡量。過去常常用外表來看蔬菜水果的品質,並認為有機蔬果會被蟲吃,所以就是會醜醜的,鄔家琪特別強調,現在農業技術的進步,有機蔬果的品質已可以和慣行農業一樣,甚至可以超越慣行農業。
至於父母最在意的營養成分,目前的研究報告並沒有指出慣行農業的營養成分與有機農業有差異,但有機農業會減少有害化合物、殺蟲劑殘留等不良品質指標,減少人體的負擔,也讓消費者更安心。
農友的友善,需要消費者的支持
除了關心食物來源,目前逐漸興起的綠色產銷,則能讓民眾渴望環境友善的心化為行動。
葉采靈從一位台南官田農友與水雉的故事開場,分享綠色產銷概念。2009年,台南官田發生上千隻鳥類因農藥中毒死亡,其中包含80隻保育類水雉的憾事,慈心基金會與政府及少數農民合作,用不施農藥的方式耕作,並在產品包裝上張貼綠色保育標章,成功號召了更多農友加入綠色行動。目前,友善種植的面積已達總面積的10%,讓動物能自在地在水田間棲息。
友善種植方法能促進動物與自然和諧共生。(圖片來源:灃食教育基金會提供)
在台灣,不只水雉,許多特有種也需要被保護,截至目前,已有近400位農友,超過600公頃的面積加入綠色行動,但這些農友的努力需要市場支持!不施用農藥的結果會導致收成減少、成本上升,讓價格缺乏競爭力,所以更需要消費者支持這樣的理念與作法,讓農友可以在友善環境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葉采靈老師也提到,孩子可以用「吃」有機、綠保、友善食材、「逛」農夫市集、「玩」綠色飲食活動與親手「種」菜等不同方式,去認識如何對環境友善,讓綠色行動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飲食素養的養成,教育是最根本的方式。灃食教育基金會資深經理葉俊甫分享了飲食素養包含了知食、產食、佳食、惜食與享食,希望父母除了跟孩子分享如何吃到食物營養外,也可引導他們探索食物的來源,能在餐桌上享受食物、落實惜食觀念,從小培養飲食素養,進而去尊重與守護這片,給予每個人生命養份的大地。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