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為解決紅蟳過度仰賴進口及野生捕撈,台灣成功培育出人工培殖紅蟳,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以六年開發階段性養殖技術,未來將提供開發技術,同時建立台灣紅蟳養殖產業價值並提升漁民獲利,並復育台灣沿海海域蟹類資源,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整理=張語屏
正逢秋蟹當肥時節,台灣突破紅蟳養殖技術,成功培育出第一批「全人工」鋸緣青蟹。俗稱紅蟳的鋸緣青蟹是國人珍愛的喜慶佳節食材,也是世界各國餐桌上的美味,征服不少老饕的味蕾。然而紅蟳繁殖技術開發不易,長久以來仰賴漁業捕撈,一般傳統養殖技術則依賴野生蟹苗,或以野生採集幼蟹再行放養,技術遲遲無法突破。
翻轉台灣九成仰賴進口紅蟳景況 後續提供台灣養殖業培育技術
農委會水產試驗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日前突破鋸緣青蟹育苗關鍵,成功生產出第一批人工培育的鋸緣青蟹成蟹,未來將提供台灣養殖業界完整的培育技術,翻轉台灣過去紅蟳九成需仰賴進口的景況。除了提供國人健康美味水產品、復育台灣沿海蟳蟹資源,未來也可望進軍日本、韓國、中國、歐美國家,擴展外銷市場。
每逢年節前夕進口紅蟳價格高昂 仍卻供不應求
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表示,台灣每年蟳蟹產品進口量約2,200公噸,金額約4億元,隨著全球需求量增加,進口價格在近10年間上漲超過50%,年節前夕市場進口紅蟳零售價每台斤叫價上千元,仍然供不應求。
為求自產自足 六年開發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
台灣鋸緣青蟹自給量僅10%,傳統養殖生產方式是將海口野生捕撈的蟹苗放養於土池,1991年曾達1,241公噸為最高產量,產值3.1億,而後逐年減少,至2019年養殖產量僅有6公噸。為建立鋸緣青蟹創新養殖技術,水試所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2015年起著手進行鋸緣青蟹創新分階段養殖技術開發,包含「種蟹培育」、「孵化育苗」、「中間育成」、「成蟹養成」及「上市前育肥」等五階段。
階段性穩定開發育種、培育及養殖系統
為穩定生產養殖蟹苗,讓蟹苗不再依賴野生捕撈,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自種蟹著手,開發「鋸緣青蟹健康抱卵種蟹育成技術」,計畫性培育抱卵種蟹,穩定生產浮游期蟹苗。2019年完成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開發,2020至2021年逐步提升育成率,朝向量化生產蟹苗。而為提升鋸緣青蟹養殖的育成率及品質,期間同時也發展了「青蟹稚蟹中間育成技術」及「鋸緣青蟹獨立盒養殖系統」,目前相關技術已與業界多家技術授權廠商合作
簡化程序 配合海洋保育也能有效穩定養殖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指出,全球海水蟹類總產量約200萬公噸,其中80%來自海洋,養殖產量僅約40萬公噸,其中鋸緣青蟹養殖產量約8萬公噸。東南亞目前主要產蟹國家,多將野生採集幼蟹放養於沼澤、紅樹林區域或魚塭進行養殖生產,大部分需依賴野生蟹苗,人工繁養殖技術並不穩定。近年來由於全球市場需求量增加,海洋撈捕的個體數量逐漸減少,加上世界各國重視海洋資源保育,祭出各種限捕規定,鋸緣青蟹主要的生產國如菲律賓、越南和中國等,都開始轉向投入繁養殖技術開發。
2023年預計完成蟹類專屬培育場 欲加速推動人工培殖解決野生捕撈問題
此次台灣成功催生鋸緣青蟹完全養殖生產技術,不啻為產業打下一劑強心針。而有鑒於各國積極開發青蟹繁養殖技術,尚缺乏專屬蟹苗繁殖場,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於2020年著手規畫建置蟹類專屬培育場,預計將於2023年完成。預期蟹類專屬培育場將有助於加速鋸緣青蟹人工繁殖培育技術的推動,解決蟹苗仰賴野生捕撈問題。此外,目前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也積極開發適合台灣獨特的養殖生產技術模式,推動綠能及獨立盒、光電浮筏養殖技術模式,讓養殖漁民有更多元的技術模式可選擇及發展。
創造台灣高經濟價值物種 永續利用台灣漁業資源與復育沿海蟹類資源
海水繁養殖研究中心強調,鋸緣青蟹為具高經濟價值物種,嘉義以南為適合鋸緣青蟹生長環境,目前已完成廠商7件技轉,並展開多家業者及台南七股產銷班輔導。相信隨著推廣養殖量能逐年增加,未來將可瞄準國內與國際市場商機,建立台灣鋸緣青蟹養殖產業價值並提升漁民獲利。同時透過增殖放流,復育台灣沿海海域蟹類資源,確保漁業資源的永續利用。
延伸閱讀
▶當海洋枯竭成為事實,養殖貝類就是機會——貝類4大明日之星
▶一暝大一寸,禁捕政策見效!東北部海域鯖魚體長恢復8年前標準
▶高科大聯手「帕莎蒂娜」辦水產創意烘培競賽!瞄準高齡族群,激出健康銀髮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