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傳統咖啡果實處理過程耗費大量人力、時間和資源,對此,農試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農糧署合作,自國外引進一系列咖啡果實處理自動化設備,利用電腦AI可分選不同成熟期果實,讓咖啡在果實採收後自動分級、脫皮、發酵、脫果膠、烘乾等一貫化處理,將傳統人工作業流程需14天,大幅縮短至2天。

整理=編輯部

台灣咖啡品質日益受到消費者肯定,但生產者多為小農,在產製過程因缺乏自動化機械設備,面臨缺工與品質不穩定問題,加上缺乏大型後製加工處理場,無法量產進入連鎖咖啡通路,影響消費者購買意願及國際市場的銷售競爭力。

為解決產業發展瓶頸,並提升咖啡果實採後處理效率以擴大市場供應能力,農業試驗所(簡稱農試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農糧署合作,共同協助咖啡產業評估並自國外引進一系列自動化設備,讓咖啡在果實採收後自動分級、脫皮、發酵、脫果膠、烘乾等一貫化處理,將傳統人工作業流程需14天,大幅縮短至2天,節省大量人力及時間。

農試所嘉義農業試驗分所與農糧署合作引進咖啡自動ㄧ貫化機具,期待提升咖啡果實採後處理效率以擴大市場供應能力。(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接軌國際咖啡專業處理製程穩定品質 迎合商業化規模需求

農試所表示,國內咖啡面積1,178公頃,產量約1千公噸,年產值約10億元,2022年國內市場消費4萬公噸咖啡,換算平均每人飲用量為1.89公斤,近年以1.6%速度穩定成長,是世界上咖啡主要消費地,加上對於高品質咖啡的要求,建構獨特的精品咖啡文化。目前台灣生產的咖啡雖僅佔總消費量的3%,但因種植品種與技術精良,加以後製品質優異及風味特殊,在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也帶動國內市場需求,惟處理量能受限於人工,無法擴大供應,也讓消費者選購不易。

農試所舉辦咖啡自動化作業說明會。(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農試所說明,咖啡從收穫到處理加工、儲存及包裝銷售,多是以人工作業,人力費用佔咖啡生產成本至少3成,加上台灣以小規模農戶為主,無法有穩定量能提供大型通路,為協助產業接軌商業等級之訂購量需求,該所嘉義分所輔導專業合作社建置接軌國際咖啡生產國的專業處理場及購置現代化機具,從咖啡果實採收後自動分級、脫皮、發酵、脫果膠、烘乾等一貫化自動處理,提升效能及穩定品質,達到每批至少500公斤至1,000公斤商業化規模的批次供應量,有利進入連鎖咖啡店通路。

全自動處理設備具環保效益 採用AI技術分類果實

農試所指出,傳統咖啡果實處理過程在每階段均耗費大量人力與時間,以及水洗耗費資源,尤其在去皮過程使用簡易機具,因缺乏完善分級,往往混雜不同熟度果實,使破豆率偏高,損及農民收益。以本次引進的咖啡果實色選機的功能,利用電腦AI可分選不同成熟期如全熟果、半熟果、未熟果及過熟果等果實,每小時依顏色選別約300公斤,比傳統人工揀選節省約30~40小時人力成本,而水洗浮力篩選機具有省水循環機具系統,可以快速進行咖啡果實預先分類,以去除品質不良的浮果及異物,滾筒型咖啡豆烘乾機最大處理容量達750公斤,將發酵咖啡進行快速恆溫乾燥,使用天然氣具節能功效。

咖啡自動化專業後製示範場域示意圖。(圖片來源:農試所提供)

此外,引進的脫皮機依機型每小時可處理約400~800公斤咖啡豆,以及去果膠清洗機,處理每公斤咖啡生豆用水量僅0.04公升,和國內常用的手工清洗相比,用水量與人力皆節省9成以上,咖啡豆損耗率由30%降至5%以下,大幅提高農民利潤。農試所強調,自動ㄧ貫化機具不僅有省水、省工、省能源、省空間的優化製程,更具有穩定品質的效益,為產業升級的新利器,也更友善環境,歡迎國內咖啡通路多支持採購!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抽真空反而影響咖啡豆品質?想妥善保存咖啡豆要用哪種容器?
▶喝咖啡、威士忌也要「挑日子」?氣候或氣壓都可能影響品飲標準
▶用半導體晶圓技術烘豆、還賣進好萊塢!一台40萬的烘豆機有什麼全球唯一的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