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紅豆採收時,枝葉需要完全乾燥才不容易卡住機械影響作業,為了強化採收效率,多使用落葉劑協助,在「巴拉刈」被禁用後,2020年5月20日衛福部公告農藥「固殺草」可用於紅豆,民間有聲音傳出擔心固殺草的安全性,但專家表示,這是讓農民有更多選擇,不代表列入法規就是鼓勵農民使用,反之才更能妥善管理。
撰文=食力企劃
2020年5月20日衛生福利部(簡稱衛福部)公告農藥「固殺草」用於紅豆的農藥殘留容許量,等同宣布固殺草可用於紅豆,部分意見認為此舉將衝擊環境食安、並與農委會現有政策不符合。究竟紅豆使用固殺草,是環境的災難?還是農民的福音?從科學角度與政策方向來看,允許使用固殺草是否合理安全?
為什麼採收紅豆需要用到落葉劑「固殺草」?
紅豆若使用機械進行採收,枝葉要在乾燥狀態下,才不容易卡住機械影響作業,由於落葉的自然乾燥所需時間較長,因此不少農民會使用落葉劑作為輔助。農藥巴拉刈未被禁用前,是紅豆農民最常使用的落葉劑,禁用後則以壬酸、氯酸鈉做為替代資材。
然而,這兩種資材的使用成本與技術門檻比巴拉刈來得高,影響農民的使用意願,業界也持續有意見反應,希望能有其他合適材料或藥劑來幫助紅豆採收。
在農藥毒理研究已有40年的經驗、2020年1月從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下稱防檢局)局長職退休的馮海東回顧當時情況:「『固殺草』增列紅豆落葉劑用途,是因為防檢局持續有接到業界的一些反應,因此委託台南區與高雄區農業改良場進行田間試驗,評估固殺草的安全性後,才開放紅豆使用。」
固殺草將讓台灣紅豆再蒙除草劑陰影?專家:是讓農民有更多選擇
長期研究應用農藥學的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顏瑞泓說:「核准紅豆使用固殺草,不代表農民一定要用固殺草,而是讓農民在種植時能有不同選擇。有些農民人力物力比較短缺,作業上需要落葉劑幫助,核准使用能幫助這些農民,同時也讓藥物使用有管理的標準。」
馮海東表示,現在有很多做法可以選擇,除使用壬酸等替代資材,也可選用生長較整齊的紅豆品種取代自行留種、改良農機等方式提升採收效率,或在採收時採用自然乾燥的方式等,並非一定要使用農藥。他說:「開放固殺草並不會與農藥十年減半政策互相違背,政策不只是降低農藥總使用量,同時也讓危害高的藥物退場,由相對安全的藥物替代,因此農藥登記還是持續中,新藥也持續在開放。」
有部分意見質疑固殺草有「移行性」,可能會隨水份轉移至周遭環境,影響水生生物的健康,但其實水生生物相較於陸生生物有更多排除氮的方式,因此固殺草對水生生物造成的影響並不大。
固殺草已通過安全性評估,由科學證據支持正確施用對於健康與環境無害
農委會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副所長徐慈鴻表示:「每種上市的農藥,都必須有藥效、藥害及殘留量等試驗,針對人體健康安全性、環境影響程度等議題進行評估,若該藥劑的安全性是可接受的,藥劑才會被允許使用,並制定相關標準來管理。」
在這些試驗與評估的科學證據之下,固殺草經過確認紅豆殘留量為2ppm以下時食用對於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危害;依照正確使用方式施用,對於環境的影響輕微。
對於法規公告後,有部分意見質疑固殺草有「移行性」,可能會隨水份轉移至周遭環境,影響水生生物的健康,馮海東說,固殺草對大多水生植物為低毒性,僅少部分敏感植物如浮萍為中度毒性。但由於使用濃度很低,就算有可能析出至水中,對於環境的危害風險並不大。
馮海東表示,固殺草清除雜草與加速落葉的作用機制,是抑制植物體內的麩醯胺酸合成酶 (glutamine synthetase)作用,使植物體內的氮無法正常代謝,累積於體內造成植物死亡。水生生物相較於陸生生物有更多排除氮的方式,因此固殺草對水生生物造成的影響較小。而根據2016年防檢局對台灣主要農業縣市8條河川的底泥監測數據結果,固殺草均未超出定量極限,表示固殺草並非水中主要的污染源。
徐慈鴻補充,固殺草對於非目標生物如鳥禽、蜜蜂、蚯蚓等的毒性較低,國際上也有將固殺草做為落葉劑,用在豆類、馬鈴薯、穀類等農作物上的實例。
國際上也經常將固殺草做為落葉劑使用,例如:豆類、馬鈴薯、穀類等農作物。
農藥殘留容許量的另一個意義:規範農民正確用藥
顏瑞泓說:「農藥在正確用量、正確時機使用的情況下,收成後的作物農藥殘留量,會落在法規允許的數值之內,也就是說,當農藥殘留量超標時,就表示農民沒有照正確的方式使用藥物。」也就是說,經安全性評估後所得到農藥殘留容許量,不單只是用來確認食用安全性,更能管理農民正確用藥。
每當農藥開放新藥、增加用途時,總引起許多討論與反對意見,實際上農藥的核准登記,都有科學證據與試驗結果佐證其安全性,並非開放使用就是在走回頭路、毒害人民與環境。在探討農藥問題時,需多了解不同面向,包含照顧農民耕種需求、確保環境安全與消費者的健康、有效的藥物管理、藥物正確使用等,這些議題都必須兼顧,才能讓台灣農業品質更為提升,農民能夠被照顧,消費者也能吃得放心。
【本文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專案委託製作】
延伸閱讀
▶【食聞】台中農改場「矽」心呵護 改善水稻病蟲害減少農業用藥
▶【食聞】化學農藥十年內減半是台灣農業永續發展的必經之路
▶【食聞】聰明用藥減少農藥抗藥性 4大重點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