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美食外送平台foodpanda於2022年6月6日宣布將在6月7日起因應「營業考量」在北北基、桃園市、新竹縣市加收3~5元「平台費」,就連「pandapro訂閱制」的用戶也受到影響,引發網友強烈反彈,退訂的負面聲量是正面聲量5倍之多。

採訪=謝承學
撰文=謝承學、李若威

美食外送平台foodpanda於2022年6月6日宣布加收「平台費」,自6月7日起在北北基地區收取5元平台費,桃園市及新竹縣市則是收3元,其他地區則將視營運計畫再討論是否加收。然而,由於該措施是以「地區」為收費依據,即使是已加入付費「pandapro訂閱制」的會員也會受到影響,這樣的「無差別」收費引起網友眾怒。

foodpanda收取「平台費」的消息公佈後,立即在網路上引發熱議,6月6日當天就累計了近3400則的網路討論聲量,隔日事件仍在網路上發酵,截至6月7日下午6點半止仍有破千則的討論聲量,短短兩日已累計破4500則。

foodpanda公布除了外送費、還將在6縣市收取平台費後,網路上可說日罵聲不斷,兩日內的負面聲量已累計破1500則,整體可說是正面討論聲量5倍之多。那究竟,網友們在不爽些什麼?

爭議1、收了外送費為何還要加收「平台費」?

首先,外送平台上除了餐點費用仍需依外送距離收取金額不等的外送費用外,每筆訂單還要再加收3元、5元的平台費,雖然照使用者付費的精神,須付出外送費用合情合理,但又加上平台費的名目讓人無法接受,網友們認為一筆筆訂單累積下來,需多付出的金額不是小數目。

爭議2、訂閱會員已繳月費、年費,竟還要付平台費?

foodpanda在聲明中寫道,因應整體營運考量,自2022年6月7日起在台北市、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和新竹縣、新竹市酌收平台費,其中引發消費者反彈的莫過於訂閱會員也須收費。

不少民眾為了節省每一筆訂單都需付出的運費,選擇加入「pandapro訂閱制」,以月繳119元、半年繳650元或是年繳1079元的會員費,每筆訂單達到179元即可享有免運的優惠服務。消費者原先加入pandapro訂閱制服務,就是想以優惠的價格來省去訂單的運費,不過這次即使是pandapro的會員也需要繳交3元或5元的「平台費」,引發pandapro會員的不滿。

網友不買單 喊出退訂、刪除app

而foodpanda宣布無差別收取平台費後,網路上也有不少網友喊出要退訂pandapro服務、刪除app,或轉而使用另個外送平台如Uber eats。短短兩日網路上關於「退訂」相關討論聲量已有181則,「刪除app」則有98則。至於是否真的湧現退訂潮,foodpanda回應,由於新政策剛上路,雖然有觀察到許多網友反彈,但尚無掌握到退訂趨勢,然而,對於網友紛紛直言拒用、改用其他平台的情況,foodpanda指出將提供所有受影響用戶1張85折優惠券,單筆最高可折抵60元,希望能平息眾怒。

也有支持立場:小額收收3元、5元可接受 使用者付費

不過,雖然網路上對於平台費的機制罵聲一片,但仍是有「不反對平台費」的聲音出現。

「​​疫情關係很多店家都撐不下去,很多都是仰賴外送平台,覺得平台多收3塊、5塊還在可接受的範圍,會繼續支持」、「5元我真的覺得還好,方便比較重要。會叫外送的還是會叫,居家隔離期間多虧有他」,有一派支持的網友認為僅收取3元、5元,還在可接受的範圍內,若真的有外送需要的人還是會花錢下訂單。另外則是認為應「使用者付費」,既然享有外送平台帶來的便利,就該付出應有的成本,因此對於收取平台費一事並不反彈。

foodpanda表示因營運成本增加而需加收平台費

對此爭議,foodpanda回應,本次在部分地區外送酌收平台費是為了因應營運必要成本,包含人事、客服、維運、優惠折扣、金流等維運成本的增加。至於網友反映已是「pandapro訂閱制」會員卻還要收取平台費的部分,foodpanda則表示,訂閱會員主要是在「減免外送費」,每個月也都有專屬優惠,而平台費與外送費不同,因此訂閱會員仍要收取平台費,但foodpanda也強調,其他pandapro用戶權利不會受到影響。

另外,對於平台費使用的用途,有網友表示若能給予辛苦的外送員補貼,或提升其他福利,他們是願意支付。不過foodpanda表示,平台費是因應營運成本的上漲,與外送夥伴的薪資沒有直接相關​​。

疫情雖然推動外送商機,但foodpanda此舉也反應平台為持續吸引用戶使用的優惠補貼成為營運重擔。此次foodpanda「平台費」爭議,消費者是否只是短期的反彈浪潮,對於foodpanda平台的使用者數量及市占率又會有何影響?仍有待觀察。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外送時代來臨!平台使用率近8成 哪四大族群最愛叫外送?外送雙雄誰更受青睞?
疫情下仍堅持20分鐘生鮮送到家!熊貓超市如何應戰爆量訂單、超前部署未來商機?
▶外送員滿街跑,平台卻還在虧錢!全球外送平台疫情收割訂單,還有3大挑戰要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