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農業和食品業看似不同產業,實為密不可分的產業鏈,為追求更高的產業價值,「食品鏈」即為將食、農串聯的代表名詞,而從荷蘭的新產銷模式也能看出食、農逐漸融合的現象。
撰文=大泉一貫(宮城大學榮譽教授)
其實,我們把食品及農產加工品視為農產品外銷主力的這種觀點,應該有很多人覺得不太對勁,認為「食品不算是農產品吧?」
在產業分類上,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確是被當作不同的業種來看待。雖說如此,但農產品就是食品這個事實,絕對錯不了。舉凡葡萄酒、肉腸、火腿、乳酪等,它們原料都是農產品,在西方,生產這些產品原本就是農家的副業,和農業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而納豆、味噌、醬油等日本的傳統食品,其實也是在相似背景下應運而生的產物。
乍看互不相同的兩個產業,彼此融合之後,建構出密不可分的關係。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其實經常可以看到這種現象,例如便利商店最早只是流通業,但近年來,便利商店也開始在門市設置銀行自動櫃員機,於是不少人就把它們當成了金融機構。如今,我們已很難說便利商店是一種單純的流通業了。
跨產業融合使得農業和食品業密不可分
這種現象稱為「跨產業融合」。企業多半在成長過程中,推動多角化與跨產業融合。不斷追求高附加價值,藉以從中獲得成長的企業,往往會跨產業拓展事業版圖。而這在食品業界當中,也不例外。食品流通業者、餐飲業者和食品加工廠商跨足農業生產的案例,以及它的反向操作,即農家進軍服務業,開設農家餐聽、或銷售農產品等案例,就是所謂的跨產業融合。換言之,分別看待農業和食品產業、農產品和食品的必然性,就會逐漸變得薄弱。
目前,為處理全球主要國家在進出口貿易上的關稅等行政作業, 全球的商品名稱、類別, 都整理成了一套名叫「HS」( 國際商品統一分類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Coding System)的六位數編碼。其實在這一套分類編碼當中,動、植物和源自動植物的食品,全都歸類在「農產品」。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准用這一套編碼,在進出口貿易的世界裡,對於將農產加工品和食品稱為「農產品」所產生的衝突感,幾已完全泯除。
歐洲早已將食品視為農產品、將農業視為食品產業
在全世界,尤其是在像歐洲這種具有悠久傳統的農業國家,早有將食品視為農產品、將農業視為食品產業一環的趨勢。同時,各國也愈來愈傾向將農作物生產到加工、運銷,視為一連串的經濟活動過程。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
以食、農合作為基礎,將食品製造的一連串過程,化為具體的商業系統。筆者將這樣的概念稱之為「食品鏈」。
而在食品鏈當中,隱含了許多能幫助我們思考日本未來農業發展的提示。此外,「食品鏈」這個名稱, 其實就是商界的「價值鏈」(Value Chain)。這個概念,是依功能屬性,把從原料採購,到產品送到消費者手上為止,期間進行的所有企業活動加以分類後,找出哪個環節能創造出附加價值。因此嚴格來說,應該稱之為「食品價值鏈」才對。但由於名稱較長,故僅以「食品鏈」稱之。會採用這樣的簡稱,除了著重其「加值」的面向之外,更因為我將這個概念的重點,放在與「加值」相關的功能、角色彼此之間的「聯繫」。
食農藩籬應打破,才能打造出食品鏈
要打造食品鏈,就應盡可能降低農業和食品製造之間的藩籬。荷蘭在全球的農產品出口貿易量排名第2,它的食品鏈農業,雖說是受到1990年代發生的「運銷改革」影響而開始發展,但這項「運銷改革」的目的,其實也是為了降低「食」與「農」之間的藩籬。
1990年代中期之前,荷蘭的蔬果都是在各地的產地批發市場進行「拍賣」交易後,再銷售給小型蔬果店、水果行。這樣的模式,可說是與現今日本十分相似。
過去日本各個城鎮都有蔬果商行。同樣的,以往歐盟也是小型蔬果店、水果行林立,各自銷售它們在批發市場競標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行情會波動,到貨量也會受天氣影響而變化,但這些蔬果商行只需要銷售自己批來的商品,缺貨時說聲「今天沒有番茄喔」,客人也都能接受。
荷蘭大型量販店興起,反而弱化了果菜批發市場的角色
然而,放眼今日的荷蘭,全國各地找不到任何一處果菜批發市場。造成這個現象的關鍵,就是銷售農產品的大型量販店日益巨大化、寡占化。這些量販店要是對顧客說「今天沒有番茄喔」,便會在市場競爭中落敗,因此無不想方設法地追求貨源穩定。於是量販店便開始直接與大型農家或生產者團體洽談,改採事前議定數量和價格的「契作交易」。生產者在經過這樣的轉型過程之後,便漸漸不再出貨到批發市場去了。
批發市場的萎縮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大型量販店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因此每家店都在找尋「有別於其他零售通路商品的精緻蔬果」,並以自有品牌的形式來銷售。而另一方面,送到批發市場來的農產品,都是方便所有零售商店銷售,也就是通用性高(換句話說就是沒特色)的商品,無法對應量販店的需求。
生產者有生產者的難處,零售業者有零售業者的苦衷,兩者很難折衷妥協,但又必須有人負責居間協調,於是展開了一場包括批發市場改革在內的運銷改革。
荷蘭新合作社組織「綠葉」,取代原先的產銷合作方式
批發市場自行推動的結構改革(1980年時原有55處批發市場, 經合併整編後,至1990年時降到28處),並未根本解決產銷問題。到1996年時,發生了一件大事:9個批發市場和出口業者籌設了「綠葉」(The Greenery),一個新的合作社組織。
這個組織最革命性的創新,在於它改變了傳統的產銷模式:「收到生產者出的貨之後,就直接配銷通路銷售」,先了解大型量販店對農產品的需求量和需求時期,再將這些資訊提供給生產者,協調兩者的供需。這樣的運銷合作社組織,可說是脫胎換骨,扮演了串聯食品鏈的角色。
這番創新,讓綠葉將客戶拓展到全球逾60國的零售商店。如今,綠葉已成長為蔬果交易全球排名第10的巨型企業。
內容來源=《2025 農業關鍵字》,財團法人豐年社出版
延伸閱讀
▶通路的能力愈大責任愈大,家樂福推動食品鏈革新
▶小店該如何賣上大通路?美國新創公司翻轉食品業分銷系統!
▶顛覆「菜市場肉品才新鮮」的印象 全聯成為全台最大生鮮超市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