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2019年農委會規劃於彰化縣、雲林縣、高雄市及屏東縣持續輔導成立機械代耕團,逐步調整產業耕作模式與習慣,優化農業生產流程,降低生產人事成本,提高農民收益。
整理=編輯部
為緩解農業缺工問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自2017年起成立農業人力團,招募青壯年投入農業工作,2018年更同步導入「增加人力供給」及「減省人力需求」等策略,成立機械代耕團隊,並輔以短期大量勞動力補充建置人力媒合管理平台等機制,擴大服務能量。農委會表示,目前各農業人力團及機械代耕團等勞動力的提供,推估已解決一半的國內農業短期性缺工問題,2019年將持續並擴大規模辦理,以減省人力為主要目標,全力導入農業省工機械與自動化設備,另外推動外國人力多元運用試辦方案,以有效解決農村人口老化及勞動力不足的問題。
增加人力供給 已改善約5成季節性人力需求
面對國內農業缺工問題,農委會依據產業面的需求,辦理多元化勞動力補充措施,成立農業技術團、農業耕新團、農業專業團(茶業團、畜牧團、菇蕈團、番石榴團及設施協作團)及外役監團等,並與地方政府合作,活化農村原有勞動力,成立人力活化團。2018年度共成立91團,招募1935位人力,累計上工27萬以上人次,服務超過4千家農場,同時針對短期大量勞動力需求,辦理假日農夫及鼓勵學生打工等措施因應,提升國人農業工作意願,目前各農業人力團勞動力的提供,推估已改善一半的國內農業季節性人力需求。
調整農業生產模式 機械化及自動化取代人力
農委會指出,除擴增農業人力團補充勞動力外,也同步規劃勞動力減省措施,2018年度於桃園、新竹、苗栗地區首度成立農業機械代耕團,盤整區域產業需求導入省工農業機械,並搭配農業人力獎勵措施,透過人機合作推動農機代耕服務,營造人力減省的農業工作環境。未來將以全力推動自動化及機械化設備為政策重點,盤點亟需開發的省工農業機械設備,配合國內耕作模式提升研發能量,並強化國內新研發農機及引進省工農機推廣,加速國內農業機械化進程。2019年規劃於彰化縣、雲林縣、高雄市及屏東縣持續輔導成立機械代耕團,逐步調整產業耕作模式與習慣,優化農業生產流程,降低生產人事成本,提高農民收益。
持續擴增人力團服務能量 運用多元人力支援農業工作
農委會強調,2019年度將強化農業人力平台調度機制,並積極與臺中市、嘉義縣、高雄市及屏東縣等地方縣市政府合作,精準掌握農業勞動力需求,持續擴增農業人力團並擴大服務範圍;另一方面,在既有農業人力團的運作基礎之下,以補充性原則同步推動外國人力運用方案,包含在台僑外生農業打工、新南向國家青年來台農業度假打工、台印尼青農技術實習計畫等,並規劃以外展服務方式推動;此外,農委會亦將重啟乳牛飼育業外勞試辦方案,規劃以400人為額度重啟申請程序,擴增多元人力運用管道改善農業缺工問題。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 精準管理配合永續農法 美國農民充份展現科技農業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