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淘汰「大火煮3分鐘」、「 鹽少許」的傳統食譜寫法,物理博士Nathan Myhrvold在2011年出版的《現代主義烹調》被奉為科學烹調法聖經,以科學法書寫烹飪技法。當食品科技會議在全球快速增加的現象,資訊業人才如何在產學面翻轉全球飲食趨勢。
撰文=田中宏隆、岡田亞希子、瀨川明秀(Sigmaxyz常務執行員、研究員)
位在北美西海岸的大城西雅圖,是食品科技的資訊傳播重鎮。很多人都知道亞馬遜、微軟等大型企業將總部設在西雅圖市區和近郊,不過實際在市區逛逛,就能感受到這裡四處都是孕育食品科技與飲食科學化發展的風土。
亞馬遜經營的無人便利商店「Amazon Go」和星巴克的第一家門市,都位在西雅圖。其中星巴克還是源自西雅圖的跨國餐飲新創,早已成為當地市民心中的驕傲。
食品生產領域近幾年的主要投資案以植物替代肉為主。(圖片來源:高寶出版社提供)
震撼全球料理人的科學烹調法聖經—《現代主義烹調》
說到出身西雅圖的名人,當然就不能不提納森.米佛德(Nathan Myhrvold), 他在2011年為《現代主義烹調》(ModernistCuisine)一書進行審訂工作,這本書一推出就震撼全球料理人,甚至被奉為科學烹調法聖經。米佛德出身西雅圖,他所設立的研究機構「烹飪實驗室」(The Cooking Lab)位在緊鄰西雅圖的貝爾維尤(Bellevue)。頂著理論物理和材料物理博士頭銜,又曾在微軟擔任過技術長(CTO)的米佛德,後來轉而投入餐飲的世界,讓資訊業界的工程師和科技技客們都大感震驚。
《現代主義烹調》這部作品的特色,除了是硬皮精裝、一套5冊的大部頭書籍之外,更融入了科學和嶄新的科技。作者實際在烹飪實驗室烹煮,並以鍋子的斷面照片,來介紹整個烹調過程。如此大膽的手法以及砸錢不手軟的態度,都堪稱相當創新的一本著作。
以科學法改寫烹飪食譜,在全球快速增加的食品科技會議
我們幾位作者有幸在2017年的美國SKS 大會上,聽到米佛德大師的演講。他投身餐飲世界的契機,其實就反映了全球對食品科技的關注熱度正逐漸升溫。他離開CTO 的職務後,讀了許多烹飪書籍,又跑到法國去上廚藝學校。
然而,他認為烹飪領域對火力強弱、烹調溫度,以及調味料的份量等,描述方式都太過粗略,例如「大火煮3分鐘」、「鹽少許」等等。用科技業的標準來看,這些做法顯得相當落後。不過,也有些求新求變的主廚,不受傳統習慣囿限,靈活地吸收新技術,不斷嘗試挑戰,也就是所謂的「現代主義者」。所以他選擇和這些現代主義派的主廚合作,在《現代主義烹調》當中,介紹了各種以科學為基礎的烹調技術,以及一些創新的烹調方法。
由於各界對食品科技領域的投資熱度上升,以及科技技客的熱情投入,自2015年起,從「飲食×科技」這個切入點出發,所召開的新會議或創辦的新社群組織,在全球快速增加(如下圖)。
全球各地舉辦之食品科技會議多集中於歐美國家。(圖片來源:高寶出版社提供)
美國的SKS於2015年首度舉辦,創辦人麥克.沃夫說:「我個人一直在從事智慧家庭領域的調查研究。不過到了2015年前後,啟動食品相關工具、服務的個案逐漸增加,讓我興起一個念頭,覺得既然如此,那讓大家齊聚一堂,應該會很有意思。」催生這場盛會的契機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念頭。
食品高峰會:讓科學家、設計師與投資人齊聚一堂的盛會
而在義大利,因為有2015年在米蘭舉辦過以飲食主題的的世界博覽會這個契機,後來每年都會舉辦食品創新高峰會――「種子與晶片」(Seeds & Chips),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食品科技展。此外,在吸引全球設計師共襄盛舉的設計博覽會「米蘭國際家具展」(Milan Furniture Fair)當中,也會每2年就舉辦一次廚房家具展。甚至在2018年時,還舉辦了一場結合廚房與科技的商展――「廚房科技展」(Technology For the Kitchen,簡稱FTK)。
在倫敦,同樣是自2015年起,食品科技社群YFood發起了食品科技週(Food Tech Week)。英國雖不算是個以飲食文化著稱的國度,但據YFood 的創辦人娜迪雅 埃爾 哈德里(Nadia El Hadery)表示:「英國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市場。這裡對食品產業的投資相當興盛,生活者的面貌多元且先進,還有很多素食4人口」。而日本也於2017年首度舉辦了「日本智慧廚房高峰會」(SKS JAPAN)。
這些會議的特色,就是不限特定產業,而是讓包括資訊業在內,所有與飲食相關的產業都齊聚一堂。有大企業、新創公司到場,也有工程師、科學家、投資人和設計師等,各路人馬共襄盛舉。會中集結多種產業的專業知識與技術,共同打造出足以滿足消費者多樣需求的服務;或是發起倡議,用商業手法來解決單一企業無法處理的社會課題等,可說是全球各地都在深耕食品創新。
那麼,究竟為什麼現在食品科技會如此風起雲湧、熱鬧非凡呢?
讓我們來看看它最根本性的背景因素――也就是社會課題和生活者的變化。
「吃得越多、傷害越大!」糧食問題對人體帶來的飽食危機
2019年秋天,一場在美國舉辦的小型會議上,打出了一張簡報,上面寫著一個令人震驚的試算結果:全球糧食系統(Food System)的市場價值,一年有10兆美元;相對的,糧食系統本身對健康、環境和經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高達12兆美元(約1292兆日圓),遠超出它所創造的附加價值(如下圖),已逼近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概算規模。
全球糧食系統的負面價值超越其帶來的經濟價值。(圖片來源:高寶出版社提供)
換言之,我們現代人吃得越多,對身體內、外所造成的傷害就越多。而和糧食系統相關的業者在參與了這場會議之後,也表示「必須想個辦法才行」,話中透露出近乎焦急的心境。
發表這份試算數據的,是國際NGO組織「糧食與土地利用聯盟」(Food and Land Use Coalition,簡稱FOLU)。FOLU 甚至還提出警告,表示若人類再不作為,那麼糧食系統每年這12兆美元的負面成本,在2025年之前將膨脹到16兆美元(約1723兆日圓)。究竟是哪些成本出了問題?
首先是對人類健康所造成的負面成本。在這些負面成本當中,以花費在健康上的成本佔大宗,金額高達6兆6000億美元。就細目來看,肥胖所造成的成本,經試算後為2兆7000億美元。肥胖是生活習慣病的致病原因,而在生活習慣病當中,還有不少像糖尿病這種治療起來耗時傷財的疾病。
食物不只造成飢荒,還帶來肥胖問題――這可說是當今這種「飽食時代」的特徵。另一方面,營養不足所帶來的健康危害,成本金額為1兆8000億美元。健康飲食的成本依然居高不下,越是低所得的族群,往往越是必須仰賴高卡路里的加工食品來填飽肚子。而這也是造成人類營養不足的原因之一,也就是所謂的「食物沙漠」(food desert)現象。其他還有農藥、抗微生物製劑抗藥性所帶來的健康危害問題,金額則為2兆1000億美元。
糧食浪費為環境造成巨大成本,讓食品科技翻轉未來
而就環境方面的成本來看,氣候變遷的成本預估為3兆1000億美元氣候變遷除了造成農作物的生長地點出現變化、營養成分降低等案例之外,還導致氣候異常,土壤污染、生物多樣性所受到的破壞也日趨嚴重。還有,和經濟相關的成本粗估是2兆1000億美元,未來糧食損失所造成的經濟衝擊,恐怕還會更多。目前,食品領域存在著一個顯而易見的荒謬的現實――全球為食用所生產的食品當中,其實有3分之1都是被丟棄的。
在2017年舉辦的「種子與晶片」活動當中,前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登台演講,公開發表了「全球所有可吃食品的3分之1都被丟棄」這項調查結果,並大聲疾呼「糧食損失是我們必須立即著手處理的課題」。到了隔年,也就是在2018年的同一個活動上,曾於歐巴馬政府時期擔任國務卿的約翰.凱瑞也登台演講,並在會中表達了「(像糧食損失)這種問題都是人類製造出來的,所以必須要由人類來解決」的決心。
歐美名人接連發聲,他們所提出的願景,成為論述的主軸,使得為解決這個社會課題所推動的各項措施,在社會上遍地開花。而許多食品科技也就應運而生,用來當作解決糧食損失問題的「具體工具」。
因此,運用現代新科技來翻新糧食系統的工作,正在全球如火如荼地進行。
內容來源=《未來食物大預報:後疫時代的食品優化.新時代包裝.烹調體驗與數據結合AI應用趨勢》,高寶國際出版
審稿編輯:陳怡岑
延伸閱讀
▶醫院餐廳總讓人失望?加州戴維斯醫學中心靠環保永續、地產地銷為醫院菜單樹立新標準
▶解決氣候變遷造成的減產問題!細胞培養可可 將補足需求不斷增長的巧克力市場
▶冷凍乾燥技術新開發!高雄六龜農會推出「蜜風鈴蓮霧凍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