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地方創生」是近年很夯的議題,但到底該怎麼做,大家都在找方向。由花蓮縣政府主辦的「花蓮我們在一起」花蓮地方創生交流年會於2021年10月28日登場,齊聚近20個有志於地方創生的在地團隊,腦力激盪共思如何找出花蓮的DNA,吸引人才回流、促進地方發展。
採訪·撰文=林玉婷
屬於花蓮的地方文化特色到底是什麼,又該如何生根在地、吸引人才回鄉?
有一群熱情有活力的花蓮在地團隊,於2021年10月28日齊聚在「花蓮我們在一起」花蓮地方創生交流年會,從花蓮的山海環境、族群特色與在地食材等,結合現有已在推廣的活動中,共思如何深化、串連與推廣,以期能刺激花蓮進一步推動地方創生的策略與未來。
花蓮縣政府農業處長吳昆儒表示,期許藉由年會的交流,希望能串連花蓮在地能量,透過在地沿岸聚落、人文活動、飲食文化等推廣,找出屬於花蓮的特色。秘書長張逸華也期待,齊聚花蓮有志於投入地方創生的團隊,藉此找到花蓮的3D,分別是屬於花蓮的DNA、找到花蓮的Demand(需求)、做出好的Design(設計),一起求生、創生、共生。
2021年10月28日「花蓮我們在一起」花蓮地方創生交流年會,齊聚花蓮在地團隊,共思花蓮推動地方創生的策略與未來。(圖片來源:花蓮縣政府提供)
新冠疫情更突顯地方創生應儘速啟動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一開場就破題「2020年是世界歷史的分水嶺」!新冠肺炎疫情前後,台灣面臨的三大挑戰,都是地方創生應該儘速啟動的原因。
陳美伶表示,台灣目前面臨的第一個挑戰就是「人口斷崖」,台灣人口扣除外籍人士,只剩下2291萬人,2020年台灣人口首度負成長,生育率低、老年人口多,人口紅利不再,扶老比提升,預估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
第二個挑戰就是「數位轉型」,陳美伶強調地方創生必須科技導入,塑造新生活、新經濟、新價值,與科技共生,不能錯過產業轉型契機。透過大數據的資料運用,作為分析預測,進而資源串連。
第三個挑戰則是「避免氣候災難」,陳美伶表示,「新冠肺炎是隨堂考、氣候變遷才是期末考」,環境急劇惡化、貧富差距擴大、體制崩壞。為了達到2050年淨零碳目標,更應該從地方開始著手。
陳美伶說,若攤開台灣地圖,從人口成長率來說,北漂人口多、人口成長率高,有如頭重腳輕。而從經濟成長面向來說,卻是「重西輕東」,東部就是弱勢地區,有如中風傾斜。這是我們不能不面對的地方困境。
日本為了解決高齡少子化、紓解都市壓力,從2014年開始推動地方創生。但是陳美伶表示,台灣可以借鏡日本、但不應抄襲。專注輔導鄉鎮轉型成為品牌的魚樂天地鄉鎮應援團執行長何立德也表示,「我們要把自己的優勢放大、減少弱勢,讓別人看得見你。」
從認識家鄉、認同故鄉做起
在地創生要達到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讓人口不外流、人口才可能回流,讓「人、文、地、產、景」五大元素融合,讓地方文化生根,發揚地方的底蘊。「地方創生不等於觀光旅遊」,何立德從大東北角觀光圈的輔導經驗說明,「要讓人常來,就不能只是一次性消費」。
陳美伶也強調,如果創造跟地方連結不深的活動,帶來人流卻只有短暫的消費,只會對在地人造成不便的交通和環境困擾,「要讓人一年來10次、不是10年來1次,最好要有體驗教育」陳美伶說明,而這就是從源頭思考,到底家鄉地方的特色是什麼,自己要先有認同、才可能讓他人也看得到。
一次性消費撐不起地方!觀光可以活化、但不是唯一
何立德說明,在思考地方創生時,也應該要想到未來如何做國際行銷、做整體的品牌,「旅行是去享受別人生活的地方」,他以輔導大東北角觀光圈的經驗為例,宜蘭美麗的海岸山城、平原村落、台2線,各個場域的生活、人物、景點,都值得被介紹。因此何立德從拍攝影像開始,將影像版權釋放給地方商家、讓地方可以自由運用,所以地方配合度高,收集了美麗的影像之外,就有了宣傳的第一步。
何立德表示,過去想到宜蘭就想到民宿小旅行,但是目前宜蘭推動深入各地景點,搭配體驗漁場、休閒農場,或者是傳統漁業搭配創新的衝浪,「創生可以用觀光來活化,但是觀光不是唯一的條件。」用國際行銷來刺激加速地方活化,讓青年願意返鄉,發展地方特色也結合時下流行的活動,這樣的觀光方式才能讓人的體驗經驗是正面的,而且也能保留地方特色、深入地方發展。
「花蓮我們在一起」花蓮地方創生交流年會中,團隊們將自己當作「地方製作人」,打造屬於花蓮的體驗活動。(林玉婷攝)
打造「地方製作人」、發展出地方事業
花蓮地方創生交流年會的下半場,由國家海洋研究院張桂肇副研究員、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潘啟銘資深分析師等,帶領近20個花蓮地方團隊代表,以「體驗經濟」、「海洋觀光」、「農漁體驗」、「部落經濟」、「文化旅行」等分組,將自己當作「地方製作人」,依照目標客特色來找出創新服務模式。
何立德說明,要想辦法讓地方比輔導員更努力,找出花蓮味。陳美伶也勉勵地方團隊們,地方創生要解決台灣當下困難的議題,但是要用開心的態度、輕鬆的方式來做地方創生。
延伸閱讀
▶如何創造可可職人新經濟?不能只把可可當農業,重點是轉化生活美學體驗
▶專做國宴餐具的鶯歌老品牌 如何燒出一碗麵的鄉愁?
▶開拓在地農產品的另一條路!「無思農莊」的無為釀造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