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食在有幫助】進入屏東,往台24線公路行駛,進入山林,見樹也見林。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20年來心繫自然生態和山林部落的文化傳承,連結兩個重大工程,唯有開創縝密又有在地生機的事業,才能讓生態和文化永續傳給世世代代。

採訪·撰文=張語屏

屏東霧台鄉的阿禮部落在1960年,就有族人陸續遷到平地生活,在莫拉克颱風、八八風災之後,全村只剩4戶留居原鄉,其他族人都遷到了平地永久屋。

「風災之後的大遷徒,對原鄉內的文化傳承,傷害很大。」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簡稱屏科大)教授陳美惠對此感嘆,「即使在平地上有原鄉文化教學,不在原來環境還是沒辦法。」複雜的遷村問題,如何讓平地的族人支持,也讓還留在部落裡的居民有信心面對、不再惶恐。陳美惠在重建之初,讓大家有共識、目標,居民將社區照顧好,也讓平地的族人回到原鄉協助整頓,從社區營造到生態旅遊,盼成為部落的生機。

然而,災後的地質與環境問題不穩定,當天氣不佳,民眾便會心生擔憂而不到訪。生態旅遊要為部落帶來收益,恐不足夠。

先在公部門蹲點 推動仍要由下而上

2002年陳美惠在林務局擔任公務人員,便著手研擬社區林業計畫,希望透過社區營造,將生物多樣性保育推廣到基層社會,「當時社會風氣對生態保育觀念還不夠,便想先以推廣概念為先。」

政府單位為了保護山林資源,如鐵一般的法規政策,常與地方社區有認知的差距,需要更多的溝通。推動社區林業計畫,還是希望搭起社區和公部門之間的橋樑。陳美惠心中一直希望生態保育可以進入社區營造的領域裡,整合這兩項不同領域的推動。從最根源、基層開始,思考著培養人才,把保育專業帶到社區規劃,適逢時機,在2004年接下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的教職。

推動社區林業至今20年,從地方創生到USR一脈相承

剛進入屏科大,頭一年仍然是屏東、南投兩地跑,「保育工作是文化的根基,雖然需要漫長時間建立,南投信義鄉丹大地區部落的狩獵文化也有野生動物保育的理念,我要抓緊時間。」陳美惠更在2008年前後,陸續建立墾丁社頂部落、霧台阿禮部落的生態旅遊系統。

「社頂部落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核心地帶,緊鄰社頂自然公園及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環境資源的條件很好,加上恆春半島旅遊是旅遊勝地,可以生態旅遊發展為主軸,但不是每個地方都可同樣複製。」對於生態旅遊在操作和定義有其嚴謹專業、難度。陳美惠解釋,生態旅遊有其13個構面、36個指標,任何規劃都要考量對環境衝擊最低,因此優先考量的是人數承載量的管控。

其操作配套得要納入環境教育、生態知識,需要有當地解說員的培訓,號召社區居民成為巡守隊員,做資源巡護與生態監測工作。而要讓社區能自行運作生態旅遊,就一定要成立「單一窗口」,成為民眾與社區的重要聯繫窗口。進入的遊客收益,也有依比例的利益回饋,有生意,就有永續。

「不過進入部落,若只有生態旅遊一個策略,就不夠了。」陳美惠進入霧台,思索森林裡的產業型態。

霧台山下的阿禮部落,里山經濟必須思索社區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方式。(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發展混農林業 兼顧農業需求與維持物種多樣性

考量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如何為山林社區創造生機、又要考量生態永續,熟悉林務工作與專業,便是陳美惠打造適合當地的「里山」、「根經濟」的開始。

「里山」(Satoyama)是日本用語,指在村落周邊的山林,為人類長久以來,在山林與平原間交界處,聚落生活穩定緩慢,但相對與世隔絕的生存模式。「根經濟」(Deep Economy)是指在鄉鎮或部落間的農特產、工藝與文化、自然環境或具有地方特色的資產,藉由年輕人投入,把生態旅遊、文創設計與行銷,藉由創業平台、網路平台,為平靜但發展緩慢的部落帶來創意與生機,再造地方特色產業。

產業要有一級農業的生產,也要有二級加工和三級旅遊行銷,任教於森林系的陳美惠,幾年前便在部落間試驗以森林環境為主可進行的農業項目,部落裡的長者種紅藜、芋頭,但不見得適合年輕一輩。在2019年4月18日農委會推動「林下經濟」後,在林業用地合法從事森林冠層下,容許經營「森林蜂產品」、「金線連」及「段木香菇」、「木耳」等森林副產物外,而在成林的農地推動「混農林業」,可以有更多元生產項目的選擇。

在2019年4月18日農委會推行「林下經濟許可」後,霧台鄉阿禮部落於森林下設置養蜂場。(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教授陳美惠(左二)與屏科大食品科學系合作,加工金線連做成茶包。(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有別平地農業 打造森林中的「糧食倉庫」

人工林間會有固定的合法疏伐作業,讓森林呼吸,此時適度將農業導入林下,以種植金線連、在段木上植入適合當地的菌種,尋找不同菇木樹種與穩定段木來源;在森林裡養蜂,傳花授粉也生產多元森林蜂產品。「既能帶動地方經濟,也能保護森林,這不是很棒的事情嗎?」

牡丹鄉高士部落,進行不同菇木樹種栽培試驗。(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經調查評估,確定金線連適合於霧台鄉林下栽培。(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林下經濟小組學生於阿禮部落協助查蜂。(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陳美惠也持續在不同部落間推動開發合適作物,像台灣特有種「台灣前胡」,也鼓勵居民在林間自有土地,有機放養台灣保種土雞,創造生機。

大武部落族人,清洗採收的山當歸。(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山當歸又名「台灣前胡」 ,為過往族人時常採集販售的中草藥材,目前在大武部落以種子培育。(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引進台灣本土保種雞 林間運動十足的跑酷雞

選擇回鄉的部落青年溫維倫,後來以放養保育種土雞為主,也來自他對自給自足的生活、養雞養鴨那樣怡然的生活態度的憧憬。

當上屏東牡丹鄉最年輕的村長時,溫維倫還未滿30歲,後來參加了牡丹鄉公所開設的牡丹鄉生態導覽解說員的培訓課程,開始身兼東源部落導覽解說員,獲得許多媒體報導,因此希望借力推動部落的產業。從台北回到屏東牡丹鄉部落,「一開始我是做餐廳開始,兩次的餐廳開業經驗,雖都因為地主收回而結束,同時間仍持續導覽解說,第三間餐廳則在東源森林遊樂園區,並以現在的養雞產品,固定提供給餐廳。」

溫維倫在2020年引進「中興紅羽1982土雞」,在山腳下家裡「牡丹山林雞」林下打造小型事業,由陳美惠教授協助引進中興大學保育種的台灣土雞,「牠們最適合在山林間環境放養。因為可以到處跑跳,隨時吃想吃的野生植物、喝乾淨的水,而另外餵養的飼料,也是陳美惠老師協助合作引進無毒的飼料。」他稱做「最土的雞。因為在山間跑跳,可謂「跑酷雞」(parkour),運動量足夠,也會比較健康。

注重生態保育放養的無毒雞 面臨天敵攻擊,貓咪幫助驅離

土雞在外跑跳,自由總會遇到究極的難題——天然猛禽天敵或野狗。

放養在山上的雞,也有在大自然中的危險性。「三不無時要去看顧。起初在養時,3、4個月的成雞,總有一兩隻會死掉,但也沒有看到傷口。」感到納悶的溫維倫,在整理雞舍時,才發現有蛇的蹤影。其他的農友放養的雞,會遭到其他的猛禽天敵或是野狗攻擊。

要將部落產業和生計帶動起來,也要面對生態保育,這考驗的是人類的智慧與巧思。

「我之前有去問部落的老人家,憑他們經驗,是推薦在雞舍放石灰粉。」溫維倫在網路上查找,發現石灰粉似乎無效,輾轉了解有農友養鵝、養貓來驅離。「鵝有區域性,聲音可以嚇阻,較能趕走週遭生物,也能和雞共處。而貓則是會在山林間到處亂跑,可跑上跑下,對小生物比較敏銳,也很好奇,可趕走外來的生物。」後來養了兩隻貓的溫維倫,的確有所改善。

牡丹鄉山林雞入雛。(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不只是賣雞 要將生態導覽引進自有養雞事業

透過屏科大建置網路平台,藉由平時導覽解說,介紹當地山蘇時,同時能說明山腳下的家,有野薑花有山蘇園,在裡面放養的土雞,就也能在導覽時介紹給遊客。雖然放養土雞一年多,仍在學習與觀察,多年來不斷在創業過程中習得的組織能力,溫維倫目前也將雞舍規劃為農場,希望在未來能成為一個遊程點,雖然現行有做試驗,未來要讓時程拉長為一天,也提供民眾與動物、和餵養土雞的體驗,「不只是賣雞」,而是感受和他喜愛的山間生活,以及山林間的產業方式。

接下來要努力的目標 讓法規突破現況

陳美惠從資源有限,孤軍前行,陪伴山村裡的居民,幾年過去也有學生共同加入,有森林養蜂專業、也有在地生態創生團隊,有大學社會責任資源的投入後,加入師資成員的支援後,更能持續讓山村社區與農業循環開發,要串連起霧台鄉各部落,發展台24線生態旅遊軸線。會把更多資源留給其他人共同努力,「接下來,要做的是要讓法規突破。」

近幾年民眾對生態保育觀念已趨成熟,實現在社區推動生態保育旅行方式,陳美惠在過程中為公部門和社區民眾之間,打開了對話之門,生態產業要顧及層面多,需要縝密規劃,社區林業自2002年也順應國際間林業經營與社區發展趨勢有提出新政策。而在生態旅遊與林下經濟,現行法規與社區實際需求,仍有需要克服、調整的空間,必須積極正視並參與對話,里山根經濟的未來,才有更多機會。

陳美惠教授與全台各地夥伴,學習段木香菇相關知識。(圖片來源:陳美惠提供)

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名稱:共森到創生之路——里山林下經濟網絡推動計畫
計畫團隊大學: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受訪對象】
計畫主持人:森林系教授 陳美惠

計畫簡介:屏科大研究團隊透過前期計畫所執行的計畫成果,已預做準備並接軌地方創生的社會經濟需求,履行大學社會責任,於山村量身打造甜蜜部落,精華地方創生。在第二期計畫將朝向部落產業六級化、自動化、機械化生產目標前進,期許為山村部落開發別具特色的林下經濟模式,後續將以建立霧台林下經濟組織與人才庫、林下經濟產業行銷推廣、與林下經濟與生態旅遊共構的部落產業六級化為主要執行策略。

審稿編輯:林玉婷

延伸閱讀
讓屏東可可做出品牌與差異化!美和科大的產業破殼計畫
期待打造鄉村「跳島計畫」 大仁科大深耕長治鄉尋找田園生機
不做過度干擾的部落觀光!大仁科大要讓族人和民眾重新看見獅子鄉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