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有運動習慣的人,運動過後可以補充適量的蛋白質,特別是想要長肌肉的人,不過蛋白質的每餐吸收上限約20公克,因此也不要吃過量。
撰文=王進崑(臺灣大學食品科技研究所博士,曾任職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主任、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健康管理學院院長、副校長與校長,現為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教授、台灣營養學會榮譽理事長、亞洲營養聯盟執委,並擔任全球最大的保健食品學會──國際保健營養學術組織總執行長。)
面對運動與食物之間的關係,大家都有各種迷思,例如:以為空腹運動有助燃燒脂肪、運動後補充大量蛋白質、喝運動飲料等。這些錯誤的飲食法若持之以恆,反而會讓你的運動生涯半途而廢,甚至會引發各種症狀。
以下情境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許多外貌瘦弱的男生,為了擁有厚實的臂膀與胸膛,在健身房內猛做重量訓練,平日補充大量肉類與各式蛋白質食物,最後導致自己腰痠背痛,也無法達到理想目標。不只是他們,許多新手跑者都奉行這樣的信條:「運動前要吃大量蛋白質,才有助於運動表現」,這觀念著實害人不淺。
大量?到底要吃多少才夠,首先,蛋白質的每餐吸收上限約20公克,所以過量的攝取也無助於人體。而且過量的蛋白質,尤其是動物性蛋白質,因為裡頭含有大量脂肪,可延長食物在胃裡的停留時間,容易使我們產生飽脹的感覺,更會占去本來應補充醣類的時機,反而使肌肉中肝醣存量不足,導致身體變得疲累。而且大量攝取蛋白質還會造成鈣質流失,增加骨質疏鬆與骨折的風險!
相反的,如果在運動前1.5~2小時,補充少量且脂肪含量低的蛋白質(如低脂牛奶或乳清蛋白液),反而能讓我們在長時間的比賽中,不容易感到飢餓。所以只要拿捏恰當,更有助於長久運動。
那運動後呢?由於運動時,人體中被使用的肌纖維內蛋白質的合成速率會增加,並且持續24~48小時,所以運動結束後的蛋白質補充也非常重要,會直接影響到耐力及阻抗訓練(按:針對特定肌肉重量訓練,以維持肌肉強度、改善肌肉功能)的效果。
我建議大家在運動後45分鐘內,補充20公克消化速度較快的大豆蛋白質或乳清蛋白質,並於當天晚餐再補充20公克消化速度較慢的酪蛋白質。
許多上班族的早餐和午餐,都有蛋白質攝取不足的問題,到了晚餐,卻又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多吃了可以儲存在體內,唯獨蛋白質無法儲存,所以三餐均衡、等量、足夠的蛋白質攝取,就顯得非常重要,何況它與肌肉生成息息相關。
每1公克的蛋白質可以產生4大卡熱量,而蛋白質是肌肉的主要成分,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只要補充恰當,不但可以修護並強化身體肌肉的生成,更可以有效增強我們的免疫能力。若是想練肌肉,會建議運動完再補充蛋白質效果較佳。
延伸閱讀:
▶歐洲研究發現 運動後補充蛋白質可有效降低食慾
▶運動前後能吃東西?太甜的不要碰!
▶喝全脂牛奶可以減肥!實情真的是這樣嗎?
內容來源=《這樣吃,體能回到20歲:營養學博士王進崑的運動營養學與回春食譜》,由大是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