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清宮兩百多年的宮廷膳食,皆以豬、羊、雞、鴨為主角,康熙中年之後很可能罹患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梗塞,甚至第二型糖尿病。

作者=譚健鍬




所好之物不可多食……高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
~《庭訓格言》


康熙帝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的第二位君主,勵精圖治,奠定了大清興盛的基礎,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在位六十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享年六十八歲,在古人中亦算高壽。



小心翼翼,難逃厄運

不過,這位君主自幼多病,還險些命喪瘟疫,長大後遂格外注重養生。的確,他的某些生活理念與現代保健意識不謀而合,比如,摒棄古代君王經常癡迷的補藥。此外,他勤練書法,修養寬懷,喜狩獵騎射,以舒展筋骨、增強體質等。對剛剛進入中國,與傳統醫學大相徑庭的西醫,他採取開放政策,自身還接受過西洋醫師的有效治療。他曾說:「朕每日進膳二次,此外不食別物,菸酒及檳榔等物皆屬無用。」良好的生活習慣持之以恆,鍛造了康熙不錯的體質。


如此健康的生活方式,年長後的康熙大概會與今人常見的中老年病絕緣吧?可惜歷史並非如此!自康熙四十七年冬開始,五十多歲的他就疾病纏身,迅速衰老,「心悸幾危,右手失靈」,頭暈、腿腫,「手顫頭搖,觀瞻不雅」,「心跳之時,容顏頓改」,一代雄主老境頹唐,顯然患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右手偏癱,說明他得過了腦中風;腿腫心悸,說明他很可能合併心臟病,出現右心衰竭和心律失常,最常見的基礎病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能已經發生過心肌梗塞。



「肉食者」的普通飯菜


其實康熙自詡的飲食有節、「凡所供饌餚皆尋常品味」,恐怕只是相對那些奢靡無度的昏君而言而已。

清代帝后平時吃飯,稱「傳膳」、「用膳」或「進膳」,各自有膳房備膳,並且獨自用餐。一日兩餐。早膳辰正(約上午八時),晚膳未正(約下午二時)。兩正餐之外,還有酒膳和各種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看看他的早膳(相當於午餐)菜單:
燕窩紅白鴨子八仙熱鍋十品、蔥椒鴨子熱鍋一品、炒雞絲燉海帶絲熱鍋一品、羊肉絲一品、清蒸鴨子鹿尾攢盤一品、糊豬肉攢盤一品、銀葵花盒小菜一品、銀碟小菜四品、鹹肉一碟、野雞爪一品......白糕一品......餑餑三品、果子粥進些、大肉麵一品。

晚膳更豐富:
燕窩雞絲香蕈絲燻白菜絲鑲平安果一品、三鮮一品、燕窩鴨子燻片月宮子一品、白菜雞翅肚子香蕈一品、肥雞白菜一品、肫吊子一品、蘇膾一品、托湯爛鴨子一品、野雞絲酸菜絲一品、芽韭炒鹿脯絲一品、燒抱肉鍋、雞絲晾羊肉攢盤一品、祭用豬羊一品、小菜一品、南小菜一品、菠菜一品、掛花蘿蔔一品、羊肉臥蛋粉湯一品、蘿蔔湯一品、野雞湯一品......奶皮一品、烤祭神糕一品、酥油豆麵一品、蜂蜜一品......粳米膳一品。


雖然皇帝不可能全把這些吃完,每款只嘗一嘗,但從上得知,康熙的食材主要還是肉類,蔬菜相對較少。

上面說的是皇帝的普通御膳。據史料記載,皇帝設御宴,排場就更大了。但無一例外的是肉類是絕對的主角,豬、羊、驢、鹿、雞、鴨輪番上陣。


肉是人類重要的食物,提供必需的蛋白質,營養豐富,吸收率高,滋味鮮美。從白山黑水殺進關來的滿族祖先,漁獵文化給後裔留下深深的烙印,他們對肉食的偏愛遠在漢人之上。在生產力不高的古代,肉類供應比今天要稀缺得多,較之穀類、蔬菜、水果等其他主食,肉類往往被認為是更高級也更難得的食物,享有特殊的地位,尊者因此成為「肉食者」。在二十世紀前,這種情況都沒有改變。


多病纏身,事出有因

康熙中年之後很可能罹患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梗塞,甚至第二型糖尿病。為什麼這一系列相關的頑疾都集中在他一個人身上呢?

有一種病可把上述病症串在一塊,那就是高脂血症。伺候皇帝的人自然覺得肉食既可彰顯帝王的高貴,又可補充豐富的營養,須不知肉類含較高的膽固醇,長期大量攝入易出現高脂血症,從而增加罹患多種代謝性疾病的風險。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高脂血症是冠心病(包括心肌梗塞、猝死)和腦血管疾病產生的重要危險因素。此外,它也能促進高血壓病、糖耐量異常和第二型糖尿病的形成。脂類主要包括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血脂的來源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條是外源性的,即每天進食中的脂類物質經消化吸收後進入血液;另一條是內源性的,就是在人體正常代謝過程中,由肝臟、脂肪細胞及其他組織合成釋放進入血液。脂類本來是人體細胞和組織不可或缺的構成原料,但是含量過高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


大量脂類物質在血漿中移動、沉積,降低了血液流速,並透過氧化作用黏附並長期贅生在動脈血管內壁上,損害了動脈血管的內皮,最終形成阻塞血管的黃斑塊,此為動脈粥樣硬化。長此以往,血管腔內變窄,血流量難以為繼,對心臟而言,心肌灌注血量減少,造成心肌缺血,這就是冠心病。嚴重者血液供應中斷、心臟停跳。對腦部而言,就是腦血栓形成,容易造成腦中風。血脂升高對人體維持正常的血壓也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高脂血症本身很少出現明顯的症狀,因此往往被人忽略,經常是已造成心、腦血管損傷後,才被抽血化驗而發現。這種疾病固然與遺傳因素有某種程度的相關性,但不合理的生活習慣同樣扮演著重要的原因。


遲來的幡然悔悟

古人完全沒有「膽固醇」這些概念,更無法知曉這些物質與疾病、壽命的關係。他們混淆了體魄強壯和身體健康的概念。於是,肉類和動物脂肪本身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斷進入皇室成員的體內,大量蓄積起來,成為可怕的定時炸彈。清宮兩百多年的宮廷膳食,皆以豬、羊、雞、鴨為主角,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品卻鮮少露臉,這對高脂血症更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

晚年病榻上的康熙終於悟出箇中道理:「所好之物不可多食」,「高年人飲食宜清淡,每兼蔬菜食之則少病,於身有益。」但似乎有點為時過晚了。

飲食、健康上的道理,其實可以推演到政治上,萬事萬物,愛也好,恨也罷,總該有個「度」,總得有個中庸之道,適而可止。康熙一生子女眾多,原本可供選擇的男性繼承人選不少,但是他對早逝的皇后赫舍里氏有著深深的眷戀之情,愛屋及烏,皇后的兒子胤礽兩歲即被立為太子,此後三十多年都獨享康熙的至深父愛。由於父皇的過寵和盲目信任,儘管康熙精心培育,但胤礽的性格逐漸變得驕傲自大、目空一切、自私自利,甚至有鋌而走險、搶班奪權的嫌疑,直至此時,暮年的老皇帝才看穿太子的險惡心思,如夢初醒,追悔莫及,不得不狠下決心,廢掉太子。於是,一場爭奪皇位繼承人的宮廷惡鬥就此揭開了帷幕。

作者簡介

譚健鍬

現任澳門鏡湖醫院心臟內科醫生,專擅心血管疾病診療。為澳門作家協會會員、澳門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常務理事、《澳門日報》專欄作者,愛好歷史與文學,醫療工作之餘投身寫作,多次獲得文學創作獎項。 著有《病榻上的龍──現代醫學破解千年歷史疑案,從晉景公到清嘉慶25位帝王病歷首度揭密》、《疫警時空》、《歷史課本沒寫出的隱情──那些帝王將相才子的苦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