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應該要知道的食事
日常飲食要建立「吃的頻率」的飲食概念。台灣外食人口多數鈉含量攝取過量,鈉含量不只來自各類湯底,還包括其他食材,營養師建議多吃一點蔬菜,也就會少吃一點肉類跟火鍋料。
口述=林世航
撰文=林鈺雯
火鍋料理中,熱呼呼的湯很重要,尤其加了許多火鍋料之後,很多人會問「火鍋湯到底有沒有營養?」不過,也有很多人會問「痛風的人是連火鍋都不可以吃?還是只能吃料不能喝湯?」火鍋湯到底是「補湯」還是「普湯」(編按:普林含量很高的湯)呢?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我想先談一下「適食適量」,身為營養師,最常聽到多數營養師都先講「那個不能吃,這個不能吃,要讓自己健康著手,先要改善飲食」。但是營養師的話你會聽嘛?答案是,不會。
還有更多營養師會說,健康吃火鍋的方式是要多吃蔬菜少吃加工品,相信大家應該已經聽到膩了。或是經常教育民眾說,日常飲食要選擇健康的食物,吃火鍋時,記得選擇比較天然食材,或是一點火鍋料。聽起來就像是火鍋料這類的加工食品已經被妖魔化,好像吃多了就會死掉一樣。
其實,火鍋是色香味俱全的食物,看到新鮮漂亮的豬肉卷得像花一樣,一定會想吃吧。而且最近日本還做出了七龍珠形狀的豬肉(下圖最右),放進鍋裡煮,我覺得吃下去會變成超級賽雅人,當然會想吃它。
適食適量才是吃的關鍵
美食當前,不可能一昧壓抑食慾,要如何吃的健康,重點是「什麼時候吃?」一個月吃一次,一年吃一次,還是每天吃一點,不同的吃法對健康的影響不同。
健康均衡飲食談的是「適食適量」,每個人的適食適量都不一樣,吃東西影響跟身體狀況有關,也跟怎麼吃有關。例如,有人可以一週吃三次火鍋,也有人兩、三週才吃一次,吃的是清淡的湯頭,營養師就會覺得OK,但是如果是每天吃麻辣鍋,身體不會有問題嗎?
火鍋湯對有痛風的人似乎是禁忌。為什麼火鍋湯為什麼火鍋會越煮越濃?第一個他會溶出:鳥嘌呤與次黃嘌呤,這些會讓人覺得湯有甘味鮮味。其中嘌呤就是Purine,又稱普林,沈積在體內會變成尿酸、結晶石,容易引發痛風。事實上,嘌呤就是高鮮味精的成分。而真的擔心吃火鍋會引發痛風的人,選擇火鍋料要謹慎,尤其是雞心、雞肝、豬肝、豬心、沙丁魚等,還有乾香菇、納豆這類食物,都是富含普林的食物。
從營養的角度來看吃火鍋,最需要提醒的是「鈉」的攝取量。一般人鈉的建議攝取量在每日2400mg毫克以下,換算成食鹽等於6公克。不過,在2008年的國民營養調查, 19~25歲年輕族群,一天攝取鈉的量是建議量兩倍,年輕女性也有1.5倍,因此台灣男性中,幾乎每三個人就有高血壓,女性則是每五個人都有一個高血壓。
很多人以為只要少鹽就能夠避免鈉攝取過量,其實在一般食鹽中鈉的含量鹽只佔了20%,更多的鈉攝取是來自於醬油、豬肉製品,以及部分添加物也會加入鈉。根據一份2013年的報告,小火鍋的鈉含量一鍋超過每日攝取量的110%,喝下一鍋火鍋湯,再加上其他食材裡的鈉,鐵定就會超過。
另一個吃火鍋潛藏的「高鈉陷阱」是沾醬。醬油每10c.c就是600毫克的鈉、沙茶醬30毫克、辣醬95毫克,因此在沾醬選擇,建議比較清淡的日式薄鹽醬油,但如果有腎臟病變最好不要吃。
要兼顧美味與健康,其實需要民眾先改變飲食習慣,才會引導食品業者改變,像是如果大家都選擇少添加物的產品,廠商投入製成的改良,生產少添加物的產品,因此想要吃得健康又安心,最終的選擇權是在你我手中,才能讓整個食品業進步。